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互联网+”战略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何谓“互联网+”?早在2013年,“QQ之父”马化腾就曾提出“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这种‘加’代表着一种新的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被‘加’行业的提升。”而“互联网+教育”模式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引入到相关学者的研究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门类之一,自然应纳入“互联网+”体系中,这既是应对无线网络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也是发展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对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科技开展教学的能力,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都产生着巨大的挑战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些都要求加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以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推进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便以此为题,对“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的实施背景、应用价值进行阐述,以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兴趣度为目的,探索形式更加新颖,操作也更便利的“口袋里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SWOT分析法最早应用于企业运行管理,其综合竞争战略管理和能力学派管理两种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维度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此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准确的评估。本文将SWOT分析法延展使用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分析“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的背景形势具有更好的直观性。(如图1)
1 优势分析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第一主体。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具体实施中位于从属地位。简单来说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种模式忽略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实学生才应该是真正主体的地位,更在消磨着学生对于思政教育本就匮乏的热情与兴趣。而如今,网络的普及与智能化,新媒体不断发展,在迅速丰富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颠覆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MOOCS”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并赢得大学生的热捧。1[1]这些“残酷”的现实印证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适应新环境,掌握新时代“宠儿“――网络,以此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时尚的页面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便利的信息传递渠道,向学生传达正能量;依靠网络平台特有的言论自由优势,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们根据个体需要灵活选择,从被动接受思政教育到主动投入学习研究。
第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网络平台本身就具有信息搜集和信息分类的功能。各种网络搜索引擎,比如百度、搜狐、新浪等,其所容纳的海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线下教育教学的补充。尤其是实时更新的时政要闻和社会热点,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信息的互动交流中提升学生们的领悟能力。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禁锢,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点选择各种网络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优势,也使得困扰教育者最大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变得相对轻松。
2 劣势分析
第一,信息良莠不齐,容易产生误导。?近平总书记曾提出: “必须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2]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它拥有海量的信息,实现了全球文化资源一体化,在传递国家政策、公示法律法规、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尽显实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着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缺乏应有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监督机制,色情、暴力、反动、迷信等杂乱的消极内容又无时无刻不侵蚀着浏览者的内心,特别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塑造阶段的大学生们,心存不轨的负面网络舆论制造者免不了也要借此“大做文章”。
第二,配套条件缺失。虚拟是互联网的突出特征,其虚拟性之大使一般人根本无法随心掌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知识,同时也可以发布信息,广大网友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无形中给犯罪分子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滋生了大量的网络犯罪。3[3]因此,只有专业化的教育主体、规范化的配套设施、系统化的应急保障,才能够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性。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思政教育研究理论,相关配套条件仍在萌芽阶段,无论是打造出完备的网络思政平台,还是培养能够熟练操作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队伍,在短时间内都很难有所进展。
3 机遇分析
第一,成熟的网络应用技术奠定内部基础。从计算机引入中国家庭,到网络大面积覆盖,再到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短短十几年,网络应用技术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击的发展。从舶来品,到生活必需品,网络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使用网络交流、购物、娱乐、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正是因为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将网络引入本领域,用网络造福各行业。对于思政教育而言也不例外,成熟的网络应用技术为“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打造带来了无限可能,更奠定了充实的技术保障和内在基础。 第二,规范化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外部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任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4[4]《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先后颁布与实施,体现着我国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校园网的建立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已发展到现在的繁荣阶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并建立了各种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版块。这种相对零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尝试行为,为搭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形成真正的“互联网+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雏形。而IP 地址绑定、BBS 实名制注册登记等方式的实施,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网络安全,使网络教育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对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助力,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 挑战分析
1、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面临新挑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对于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党、团管理者、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组成,他们可以熟练运用线下思政教育的各种方式和途径,但是很多教育者,特别是年龄较长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也不会使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而年轻的教育者,比如不少刚毕业的辅导员,虽然精通各种网络软件,能够运用微信、微博、qq等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客户端与学生及时沟通,但其使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仅停留在表面,还无法做到深入,更缺乏创新。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提出,为思政教育队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思政教育的网络话语权受到质疑。互联网平台具有全球性特点,这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延展性大幅提升,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移动互?网新技术,使信息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便携式智能设备进行发布和传播,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各抒己见,并且每个人的观点一经发布便能瞬间辐射周边。特别是一些名人,比如微博上的“大V”用户,他们的言论往往能产生“蝴蝶效应”,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因此,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网络话语权问题便备受质疑,也是不少相关领域学者走入研究瓶颈的一大因素。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