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以育人为本,“育人”包括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熏陶,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却不重视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导致许多学生成为“高分低能”者,不利于其就业。而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学科内容体系
1.学科内容体系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计算机人才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其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最关键的,其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但不同人群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又有差异。因此,计算机学科不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学科,其还有许多分支学科,如以实现便捷服务为中心的技术型、注重理论研究的科学型、以构建应用系统为主的工程型等。各分支学科都离不开“计算”二字,但其研究方向各有不同。因此,在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内容系统设置上,应与其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性,以培养专业型的计算机人才。
2.计算机学科的方法学。计算机学科的方法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核心概念。计算机专业的关键在于“计算”,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专业思想是该学科的核心概念,而要运用好核心概念,首先就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思维,所以地方高校在设置学科内容体系时,应将培养重点放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计算思维是在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在面对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而这其中的工作人员一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计算思维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二,基本方法。基本方法首先是指能够为计算理论奠定基础的数学方法,其次是指系统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计算机设计原理,同时还需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第三,学科形态,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理论、抽象和设计,不同的学科形态决定了计算机学科培养的人才类型有所差异。比如,工程型人才比较偏向理论学科形态,同时兼具设计学科形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这两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二、问题分析
1.培养定位不清晰。许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对培养目标做出准确的定位,尽管一些高校试图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或工程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不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也不具备多样性。而虽然有的学校意识到增加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却因为急于达成目标,不加考虑实践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学生对硬件、软件、网络等都有所涉猎,但却没有一样精通的,“专业人才”变成了“门外汉”。比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会学习素描、速写、广告设计、PS等内容,但每项内容都没有展开深入的教学,就会导致学生素描知识懂一点,速写知识有所了解,会使用PS、FLASH等软件,但就是没有一样精通的,这对学生专业度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2.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信息化时代的企业在不断地调整其发展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在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而没有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调整教学形式。现代社会的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企业要想长远地发展,都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要有所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而企业的创新则源于员工的创新思维。如果员工有好的创新点子,却无法将其正确地表达出来,获得管理人员的认同,那么其创新思想便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而好的创意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这就要求员工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在培养全能型计算机人才方面还有待改进。
3.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有限。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数量不少,但大多数只懂理论,而没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难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教学保障。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其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的实践并不具有现实意义。而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的机会。比如,有些地方高校计算机室的计算机数量较少,且硬件、软件都比较落后,学生难以顺利地完成上机操作课,从而影响其学习效率。
三、培养策略
1.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高校计算机专业涉及的课程比较多,每门课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教学形式,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主,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学质量应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量。比如,“应用密码学”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课程,对于其中的“密码体制”这个知识点,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就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引出密码体制的分类,即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再结合案例分析密码体制的五元组。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采用位移法、代替法等方法来完成加密和解密的交换,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增强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许多地方高校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巩固?W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校方可邀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到学校开讲座,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和教师,在学生的实践环节给予其一定的专业指导。并且,教师还可与企业的技术专家交流实践经验,以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从而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现代计算机技术知识。而学生则可到企业参加实习,了解企业文化,熟悉自己未来的就业环境,并在实习期间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又能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互联网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可到广告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等企业开展实习活动,学习广告设计的实际流程,掌握广告设计的要点,以及如何才能通过好的设计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还能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校掌握企业最新的用人要求,完善学科内容体系的设置,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3.丰富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上也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能力。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都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通信工程”专业中的“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师在讲解“天线”的基础知识前,就可以制作微视频,并提出“辐射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辐射的是什么极化的波?”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微视频的引导下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讲解“电视原理”时,则可利用互联网,在课堂上将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电视原理相关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也可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网搜索答案,避免将问题带出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毕业后才可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重视教学过程设计、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丰富教学形式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为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