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将供应链管理思想用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人才供应链,那么就可以将高校视为企业,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加工所需的原材料,而最终的合格产品则是符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本文对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希望能对高校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人才供应链的概述
人才供应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供应链,通过人才供应链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学生,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在出现合格成品前,需要学校、家庭、影响学生的各类因素的共同参与。在人才供应链中,高中生源地被定义为其上游节点,而下游节点则被定义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人才供应链的具体形式如下:
1.人才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传统供应链相同,人才供应链中也存在物流,这个物流就是学生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从不同的生源地进入高校学习,在经过高校教育的加工后,从供应链的上游节点流向下游节点。有的学生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大部分的学生则会选择就业,进入不同的用人单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人才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人才供应?中的资金流与传统供应链不同,传统供应链的资金流通常是以下游节点为起点,流向上游相邻的节点。而在人才供应链中,支付形式却是间接的,即资金不会由下游节点直接支付给上游节点,而是通过间接的形式,转支付给上游节点,这就是人才供应链中资金流的“间接支付”效应。支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单位以学生创造的价值来获取利益,而国家则会以税收的形式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另一种则是学生或其所在的家庭,对未来可能获取的利益进行预估,提前进行资金支付。
3.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量是以双向交互的形式流动的,用人企业需要将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传递给高校,高校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生产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后的结果需要被传递至各生源地,生源地再对其进行二次调整。而各生源地处于人才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其应该向处于下游节点的高校传递学生的信息,再由高校调整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同时,高校还需将学生的信息传递给用人企业,这样企业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安排最适宜的岗位。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计算机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即使能就业,也很难为企业创造出较大的利益。而大部分用人单位虽然有许多岗位虚位以待,但是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无业可就,企业有岗无人的矛盾现象还在进一步的加剧。而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没有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培养计算机人才。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欠佳,很多教师只懂理论,却不具有丰富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其传授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不具有指导意义。其次,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教学内容却没有得到同步更新,使得高校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计算机技术比较落后。再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实践的机会不多,而能到企业接受实训的机会则更少,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最后,用人单位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岗位待遇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符,这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局面。
2.学生动力能力差,难以为企业创造利润。现阶段,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其动手能力比较弱。因此,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短时间内无法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企业的利润创造不出来,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网络的运行离不开网页设计师的作用,而网页设计师基本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来担任。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传统经济之上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其中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其进行就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比如,不少就业指导教师并不专业,在课堂上也只是对就业进行普遍性的指导,而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滞后,指导的方式比较单一,其对学生的就业基本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教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多以诸如衣着、行为举止、面试回答技巧等为主,而不太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面试中取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没有让用人单位看到自己的真正实力,从而使得其就业成为难题。
三、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途径
1.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仍以橄榄式培养模式为主,这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培养模式是不符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学生、学校和用工单位共同合作,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方式,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既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又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且两者的需求是相互匹配的。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某网络企业的主要岗位需求是网页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系统安全工程师等,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可以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见习,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在第二学年就可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在企业网页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等不同岗位的轮岗实习,可以掌握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第三学年就可以到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企业的生产要求。通过在校内、企业的轮流学习,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2.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比如,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员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强化教师的操作能力,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尤其是软件工程、ssh框架技术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更应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又如,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是以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为主题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共同参与现场工程师的指导工作,并到企业参加实训,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多参加一些实践项目,要培养自己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并且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IT从业人员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对IT岗位要求的普遍认识,而许多IT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基本以各类逻辑思维题的笔试考核为主。但实际上,IT岗位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并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时,还应注重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微课,再结合教材,学生就能上机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再结合课堂讨论,不仅能让枯燥的计算机课堂变得活跃,还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此外,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不同的计算机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都在提升,因而计算机人才成为社会比较紧缺的人才。所以,高校需要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升。同时,学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才能为用人单位培养符合其岗位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