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大数据既是一股新的技术浪潮,也是一场思维变革的风暴。随着信息存储量的极速增加,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通过数据的开放、整合和分析,能够获得新的认知乃至创造新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将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1]。这种大数据理念和方法正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对传统教育思维、理念、内容、评价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高校在校生以“95后”大学生为主,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热衷接触新鲜事物,熟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为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期待,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大数据分析,能够提高教学决策的科学性,“以达到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从而实现不断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价值目标”[2]。
一、传统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
思政课作为一门融合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政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作为衔接理论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桥梁,是贯彻“知行合一”和“知情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思维、教学实现形式及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也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整体教育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思维陈旧
21世纪以来大数据方兴未艾,正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对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的收集,主要依赖教学经验和小范围样本数据。
在长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思政课教师会有意识地分析学生的理论能力、学习偏好、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信息,通过获取对学生的主观性认知进而逐渐上升为一种教学经验,用于指导教学活动。这种获取教学信息的方式,受到教师个人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撑,因而,仅能作为个人教学决策的参考数据,很难大范围复制推广。
为了增强信息收集的准确性,思政课教师也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习惯、课外活动的信息以及他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反馈意见。这种样本数据调查结果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调查结果只代表一部分学生意见,不能完全涵盖全部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的真实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相比单纯依靠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数据抽样调查,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方面是一大进步。
无论是依靠教学经验方式还是运用数据抽样方式获取教学数据,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容易忽视数据的广泛性、流动性和变化性等主要特征。所以,基于上述?芍址绞轿薹ㄎ?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无法回应大数据对教育的挑战。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形式有限
1.课堂规模过大限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形式
高校思政课一般采取合班授课方式,实践教学也大都合班开展活动。虽然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高校思政课合班人数不得超过100人,但是迫于师资短缺、财政紧张和教学场所有限的客观现实,很多高校思政课合班人数大多超过文件规定。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开展覆盖全员的集中实践教学活动确实面临一定的挑战。
2.活动经费短缺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形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设立思政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保障思政课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实际上,思政课专项资金从设立到使用,存在诸多不规范的情况。有的高校要么根本没有遵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设立思政课专项资金,要么虽然按照要求设立专项基金但是款额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文件规定要求,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在思政课专项资金本已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擅自挪用,用于其他用途。
在思政课经费原本不足的情况下,主要资源都流向了思政课课堂教学部分,留给实践教学的资金杯水车薪。在资金有限且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的窘况下,期待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覆盖到每个学生,且形式多样,有声有色,效果显著,确实存在很大难度。资金短缺和来源单一,直接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方式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一刀切”实践教学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在传统数据时代,由于信息闭塞,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教师成为知识传授中毋庸置疑的权威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牢牢控制着主动权和话语权,“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统统都由教师裁决。教师权威主义盛行,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和创造性的泯灭。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实践活动方案,学生失去自由选题的机会。一些高校惯常的做法就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或者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些高校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考察并完成调查报告。这一类的调查实践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过程指导,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为节约成本,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也会与专业课实践活动结合,但是在对实践结果考查方面偏重知识、技能的考查,缺乏对情感和思想价值的评估。 无论是参观、调查还是跨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都缺少参与机会,在实践方案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这种“一刀切”的实践方案既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削弱实践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评定成绩,而是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导向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激励学生发挥其潜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实践,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合理表达情绪,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一般以结果为导向,即采取事后评价。按照学生在实践后提交的参观心得、实践报告或者竞赛获奖名次进行评价,给定课业成绩。“事后评价缺乏诊断性和形成性,不能在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的问题给以及时、具体、有效的帮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必须能够促进学生正确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不断的跟踪、修正和调整,而考试的方式显然不能达到这个效果。”[3]这种事后评价是典型的定性评价,缺乏对实践过程的有效监督和合理动态评价;注重知识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进行有效引导。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观和情绪波动无法及时捕捉,也不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时效性。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不同于传统数据时代,有了大数据支撑,教师可以了解和分析不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实践成果,掌握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行为、情感、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动态表现,根据这些精准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指导和价值观引导。将大数据理念和方法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改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同时也推动实践教学实现形式和评估方式创新。
(一)依托大数据挖掘,激活思政课实践教学思路
1.基于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重塑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发挥大数据对实践教学的影响,需要重新定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一是师生关系需要从命令服从的不对等关系转变为独立个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二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内容要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到知识、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密切交流;三是在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和实践成果评估方面,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唯有如此,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行为主体,相应地,教师从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实践活动的协调者、实践内容指导者及价值观的积极引导者。
其次,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微信、微博、QQ、论坛、贴吧等快捷、及时的信息交流媒介为师生之间及时有效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师生关系的密切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在校园平台和社交软件留存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有效分析,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动向。据此,教师能够对学生实践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情感和情绪变动,及时进行必要的情绪疏导和价值观引导。
再次,大数据时代,信息获取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需要利用大数据,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学习偏好和兴趣爱好等信息,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以他们熟悉的方式获取知识,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
2.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
差异化教育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承认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因个人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情感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习进度、效果呈现、情感表现和价值偏向会有所差别。因此,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实践技能和合作协调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尝试把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愿望有效结合,进行适时引导,因材施教。海量教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价值数据的读取,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为提高实践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将大数据引入实践教学,教师需要思考以下几点:其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设计如何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其二,实践教学实现方式如何能体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其三,在尊重个人差别和创新潜能的基础上,如何激发学生自由表达和独立创新的欲望。
大数据为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基础。倡导个性化教育需要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兴趣,相信学生自己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二)借助大数据理念,丰富实践教学实现形式
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离不开大数据,尤其是对大数据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学生在感应器和数据处理器上留下的数据痕迹,与互联网实现信息交互产生大数据。教师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律、思想倾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在充分占有大量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之后,教师在实践教学主题设计、实践方案实施和结果评价等方面会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偏好,为学生全面参与到实践活动留足行动自由和想象空间。
1.尊重个性差异,赋予学生个性化选题的自由
发挥大数据优势,倡导在同一实践主题下,赋予学生选题的自由。教师在设计实践主题时,本着开放、参与、共享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主题的设计,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确定能包容学生不同创见的开放性主题,赋予学生自由选?}的机会,鼓励学生制定个性化实践方案,允许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方法和实践形式,允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实践方案。在自由、宽松、愉快的实践氛围中,个性化实践方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渐次开展,不断产生新的数据,教师可以“基于数据分析了解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并用来优化学习,以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4]。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方案给予最具针对性的指导,凸显实施差异化教育的特点,提出优化实践过程、改进实践途径的建设性意见,引导学生深化实践活动,以便提升实践活动的总体质量。
2.依托大数据,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大数据时代,在实践活动中,师生要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掘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所潜藏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弥补思政课教学资源短缺,充分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空间。
依托思政课在线教学,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实现实时同步学习,在虚拟网络学习环境中“共聚一堂”。思政课在线教学不仅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且基于相似的学习进度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学生可以实现跨区域实践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实践教学资金和人力成本。同时,基于分工合作理念,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跨专业、跨校际、跨区域实践活动者可以及时分享资源,有效处理信息,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3.倡导个性化教育,赋予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自由
贯彻差异化理念,倡导个性化教育,教师要坚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导,能够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承担责任。所以,出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欣赏他们独具匠心创造力的考虑,教师要给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实践成果的自由。
根据学生使用数据媒介的习惯和留存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学生对实践方式的偏好性。在实践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各自学习习惯和对新媒体技术掌握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同时实践教学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践教学成果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比如创业竞赛类实践成果以参加比赛的形式呈现;公益类实践教学以网络公开的形式展现;学术研究类以座谈会或者访谈的形式呈现;视频类微电影可以通过校园网平台进行公开播放;摄影类的实践教学成果以小型影展或者张贴公示栏的形式公开。
实践教学实现形式和教学成果展示方式的多样性,肯定学生实践教学个性化,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交流并共享实践活动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展现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这是一种不仅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
(三)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动态化多维度评价体系
1.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一般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静态评价。随着大数据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方案,借助新媒体技术,随时更新个人的实践动态。这极大方便了教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实践进度,根据其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表现给予动态的评价。这是大数据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评估方式上的重大进步。
动态评价,就时间方面而言,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全过程;就内容方面而言,涵盖选题、策划、实施、总结、交流、评价等诸多环节;就评价指标而言,包括学生理论能力、实践技能和价值导向等方面表现,“大数据有能力关注每一个教育评价对象在每时每刻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微观表现”[5]。及时、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离不开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优化利用大数据有利于动态评价,弥补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静态评价的弊端。在实践活动中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就是将评价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将评价建立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
2.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引导和促进评价对象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政课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学功能的双重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理论认知功能,又有政治导向功能。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更要评价学生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养成情况。只有把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3]。
大数据时代,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知识评价不只评价学生对具体理论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更要评价学生利用大数据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见解的能力。除了拓展知识评价的范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认知与价值判断融合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将知识的探索与精神的建构统一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愉悦身心,还能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
3.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评价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主体。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是教学实践评价的主导者。在传统教师评价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评价,丰富评价主体,有利于从“教”与“学”的不同视角,汇聚评价意见,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客?^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所谓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6]。自我评价具有动态性,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根据思政课实践方案,对比实践计划与实践进度,比较实践目标和实践成果,学生可以就知识、能力、价值等考核项做出自我评价。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学生就需要有机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评价自己的成就。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必须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进行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体现,而学生之间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的创新观点,彼此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更是一种新的思维理念。大数据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以及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也正是这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将会使人类的有限理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7]。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在采集、存储、分析、利用大数据过程中,思政课实践教学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还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大数据人才培养
1.加强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扩展大数据范围
大数据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数据信息体量巨大,瞬间产生和传播的信息超乎人们的想象。基于此,发挥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价值,需要架构校园信息化平台,为海量信息的挖掘提供技术基础。
大数据不仅信息量巨大而且内容具有多样性。提高大数据的利用价值需要尽可能将传统结构性数据信息化,还要将诸如图片和视频等非结构信息纳入校园信息平台建设。除了尽可能拓展大数据类型的多样性,还要尝试跨平台寻找其他流动性的数据。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等都有可能成为教学信息数据的来源。如果这些信息能及时为教育者所用,有利于提高思政?n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2.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数据分析人才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亟待培养教师的大数据意识和培训教师运用、处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技术能力。要鼓励教师参加大数据相关培训活动,学习大数据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常用数据软件工具进行简单分析,能够读懂大数据分析图表。
推广大数据不仅需要面向一般教师普及基础的大数据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大数据专业人士深度挖掘大数据。开发专业存储平台,将传统数据存储结构升级为能够同时容纳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扩展性存储架构,进行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和存储结构的搭建,需要诸如数据规划、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和程序开发等多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
大数据与教育高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高校利用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优势,切实加强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和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迫切需要的技术平台。
(二)提高安全意识,预防大数据风险
人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要预防大数据潜在的风险。大数据时代,人们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留下各种数据痕迹。这些具有微观指向的大数据在经过无数次的交互后,不断被加速传播,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对自身信息安全的担忧。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应该以严肃、认真、审慎的态度使用和传播数据。大数据的特殊性决定数据的生产、使用和传播不再单纯是个人行为,因为数据的规范和安全与否,关乎整个信息社会人心的安定和社会的福祉。
信息数据传播的即时性和迅速性,容易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大数据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具备预防大数据风险的心理准备和做好应对大数据风险的预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动态,对于学生传播的一些易引发大众争论或者敏感的话题,要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信息处理意见,避免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三)打破教育资源孤岛,推进教育数据资源共享
大数据时代,一方面需要扩大数据来源,另一方面需要对已有数据进行关联,打破无数孤立数据信息系统的割据状态,极大释放海量共享信息资源,建立透明、开放、高效的数据资源共享网络,打破数据孤岛与数据封锁,实现数据同步和数据交换对接,鼓励有价值的数据挖掘和利用。这是大数据时代对教育领域提出的现实要求。
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通过教学联盟的形式,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大数据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需要适时利用优秀的思政课在线资源,需要校园信息化平台整合诸如图书馆借阅信息、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等信息,打破校园教育资源孤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总之,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将大数据理念和方法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贯彻差异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与此同时,也应时刻警惕大数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带来的冲击,以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