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大三学生经历了两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后,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大一时的天真和大二时的迷茫,开始冷静地思考和对待自己及周围发生的事情,开始关注个人未来发展,对自己的将来有一定程度的规划。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增强,并试图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资源,拓展自我,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大三现象”的突出特点
大三阶段在整个大学生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由“半成品”变成“完成品”必不可少的“精加工”过程。大三学生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个人发展的转变,他们没有了刚入校时的青涩和懵懂,但是,大三学生学习倦怠、两极分化、心理迷茫、学生干部“职业倦怠”等现象普遍存在。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倦怠现象普遍
1.“逃课”问题不容忽视
大三学生完全熟悉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处理问题似乎更加“理性”,他们中出现的各类“逃课”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逃课,另一种是隐性逃课。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称之为显性逃课。针对这种逃课现象,老师可以通过点名等方式加强管理,但是,依然存在无视学校纪律的旷课现象。而另一种逃课即为隐性逃课,学生按时来上课,人在课堂,心思却根本不在课上,上网、看课外书籍、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2016年11月14日,人民网报道《高校替课已成产业链》的新闻,掀起了各大媒体平台的舆论热潮。
2.“抄袭”作业现象时有发生
作业在大学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课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任课教师根据平时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评定平时成绩等。而部分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上课时不认真听课,课后不复习,消极地对待作业,抄袭之风严重。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占35.2%,独立完成与抄袭他人相结合的占52.6%,经常抄袭他人的占12.2%。特别是大三阶段的学习,大三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除了理论课学习外,大量的实验课是大三阶段的突出特点。而实验课的作业,多数老师要求课下自主完成,由于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更差,“抄袭”实验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3.满足于“及格万岁”
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和热情,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不少大学生以无所谓的心态对待大学的学习和考试,“60分万岁,多1分浪费”是不少大学生的信条,“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是他们的口号。即使是部分成绩不错的大三学生,他们也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对与考研无关的课程,他们只满足于过得去,考试只追求及格。调查显示,即便是学风一直很好的学院,学生考试的优秀率也只有50%左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60―70分之间徘徊。
(二)心理迷茫现象突出
1.对未来发展的选择产生困惑
部分大三学生急于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加活动过多,导致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业成绩下滑快。进入大三后,学生面临重大选择,考研、就业、考公务员、留学,只能选择其一。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尽管是大三的学生,但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完全了解自己、看准目标和规划人生,在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下,许多学生产生心理迷茫,无所适从,压力大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不停地计划、规划,不停地变化、修正,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情感世界出现波动
亲情、爱情、友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首先,进入大三阶段,很多学生面临爱情的困扰,他们没有大一的羞涩和大二的朦胧,他们对爱情的追逐更加清晰,但是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拒绝、被拒绝”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追逐爱情的目标明确,但道路曲折,爱情世界出现波动成为这一群体的常态。其次,大三学生还会面临友情的困扰,他们经过两年多的相处,“人以群分”的现象自然让他们趋向某一群体,但在处理感情问题上,他们有时却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感情尺度把握不准。他们渴望友谊,却又在无意间失去友谊,在交往中产生情感困扰。大三阶段,还普遍存在学生和家长交流日趋减少的现实问题,学生和家长情感沟通出现问题,学生的发展目标与家长的期望甚至出现矛盾,学生心理困惑也经常发生。
(三)学生干部“职业倦怠”凸显
笔者在对大三的学生干部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65%的学生干部认为经过两年的学生干部历练,自己对班级工作缺乏激情,敷衍工作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他们认为,班级工作已经轻车熟路,凭经验就可以把班级工作做好;对班级工作缺乏深入思考,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能积极、主动、客观、正确地面对。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大三阶段的学生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对班级工作的投入明显低于大一新生。
二、“大三现象”的原因探析
在管理者的眼里,大三学生这一群体没有了大一学生的适应期、大二学生的迷茫期特点,也还未涉及大四学生考研、就业的指?В?似乎不需要特别关注;而事实上,他们进入大三阶段后,依然面临学习倦怠、职业目标困惑、情感波动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加之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成绩好与不好,一定程度上不是就业的重要砝码,因此,学生仅仅满足于“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的心理预期。同时,社会招考、招聘制度,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也促使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除学习以外的其他领域。现有的考试制度或形式也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与不学,成绩没有什么区别”的现实尴尬。特别是到了大三阶段,学生已经完全熟悉了大学学习的“各种套路”,逃课、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及格或仅仅满足于“及格万岁”的学生也为数不少。甚至他们还“理性”地认为,成绩的好坏并不会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再加上,大三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末期,叛逆心理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十几年的紧张学习,学习倦怠感在潜意识中作怪。
(二)家庭与个人需求不对称因素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进入大三后,家长普遍认为孩子长大了,对孩子的关注度降低;原本家庭的诸多问题,也不再回避孩子,而是完全展现在孩子面前。家长们也普遍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完全有能力分担家庭经济和情感上的负担;而学生并没有完全成熟,来自家庭的压力,势必?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情感困惑。大三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进一步成熟,情感需求日益凸显。有人将大三戏称为“恋爱速成期”。如果处理不当,必然导致情感纠纷、心理受挫及爱情观的偏激,如果不及时疏导和引导,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学生干部缺乏持续的工作动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多种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某一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人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其行为的动力。对于学生干部而言,激励他们工作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奖学金、入党、提升能力、求职优势等。从调查的情况看,大三阶段的学生干部,其发展状态已经基本趋于稳定,奖学金、入党、锻炼目标也基本实现,或者已经趋于明朗化。他们认为,保持现状不出问题,他们追求的目标便可以水到渠成;他们开始为自己将来的考研、就业等自我实现做准备。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等客观因素,也是导致大三阶段学生干部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生发展性指导还存在盲区
目前,在很多学校,进入大三,已经不再设立班主任,而是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实施导师制,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等。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职业发展、就业考研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导师制”自实施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多校区办学、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导师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诸如学生见不到导师、导师见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问题,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到位、有效的考核措施不到位,全员育人的环境氛围还没有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性指导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实质性开展,甚至出现盲区。
三、解决“大三现象”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构建“全程化、多维度、持续性、个性化”的全员育人体系
在一、二年级实施“班主任+”工作模式,即“班主任+班级导师组+学生班级助理”全员参与的班主任工作新模式,引导大一、大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三、四年级实施“班主任+导师制”工作模式,这样既能保证班主任“四年一贯制”的连续性,也能够解决不同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现实需要。进入大三阶段,班主任针对学生学业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干部在学业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并针对学生干部可能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及时做出指导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决学生干部在大三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他们在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职业发展、就业考研、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导师也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的有效补充。进一步调研并制定导师制工作的积极措施,充分挖掘导师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在大三年级设立企业导师,定期邀请企业界的校友回校做专题报告,在职业发展、创新创业上引导大三学生培养未来发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目标,同时,建立企业导师微信群等,建立线上学生与企业导师的互动平台,解决大三、大四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二)以专业竞赛等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依托专业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竞赛、技能操作大赛,以个人赛、团体赛结合的形式,让更多的高年级学生通过大赛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通过“SRT”或创新团队的形式,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让学生在研究中感受学术的魅力。
(三)建立学生发展档案,强化分类指导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力军,通过设立年级辅导员的形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大三这一群体。大三学生未来发展基本趋于稳定,考研、就业还是创业等目标基本清晰,辅导员根据每一名同学的实际需求,建立学生发展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利用专题讲座、座谈、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成长和锻炼,也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年级辅导员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岗等有效形式,引领和带动学生学习和发展。
(四)强化专题培训,建立健全学生干部考评激励机制
加大对学生干部工作的调研,针对大三学生,开展职业归属感教育等专题培训,提高大三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跟踪指导,培养学生干部敢于担当的能力和素质,牢固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完善学生干部激励考核办法,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转变思想,创新方式,实施学生干部工作日志考核制度。制定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学生干部激励机制,如:进一步改善学生干部开展班级工作的支持条件,设立班级工作经费制度;加大学生干部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组织发展等工作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开展“好班长、好班长标兵”“优秀宿舍长”等评选表彰活动,示范引领更多的优秀学生干部投身到班级管理工作中。
(五)建立“家、校协同”的育人机制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和优势,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微信群和家长QQ群,群成员包括学生家长、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等,以方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为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分享和谈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探究解决办法,并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3719.html上一篇: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服务理念
下一篇:中国高校法律顾问制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