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2015年10月,安徽省南部某高校一学生跳江自杀,原因是失恋和来自家人的压力;同月该学校还有一学生周末出去玩发生交通意外死亡。11月,安徽省中部某高校一学生在学校跳楼,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不想继续上学而家人不同意其退学。12月,安徽省北部某高校一学生自杀,原因是找不到工作,压抑焦虑,对自己很失望……每年大学生自杀和意外死亡的人不在少数,本该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年纪,却使生命戛然而止。这些案例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沉重的同时,也引发笔者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思考。
所谓生命,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具有稳定的质量和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每一生命种群都依靠基因的随机变异在一代代的更替中不断地为适应自然需求而发生演化。所谓对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实现机制,教育的目的和功能都是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来实现的,人的生命价值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是在学生的生命活动基础上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的,只有全面认识到人的生命特性和生命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在现代文明价值新体系和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激烈碰撞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克服各种文化差异,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和科学实现生命价值的引导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代表着高学历、高智商、高技能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对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他们给予很高的期望和关注。从年龄角度上说,高校大学生已经基本成年,思想上也日渐成熟,自我意识较强。发达的科技、丰富的商品使高校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和改善,但又使高校学生走入一个精神需求失衡、生命意义缺失的怪圈。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呈现以下特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并珍爱生命,能够理性地对待生命问题,对高校生命价值教育有强烈渴求;而少数大学生对生命缺乏理性认识,漠视生命,生命价值观取向迷茫,对生命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没有生活目标和意义,社会各领域对生命价值教育方面重视不足。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高校需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人翁的奉献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很大,期望很高。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原因分析表现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一)社会赋予“独生子女”群体强烈的自我意识
“独生子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具有深刻的时代政策烙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热点,教育界刘西拉委员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独生子女是一个基数超亿的大问题,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如果这批人教育不好,将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其潜在的影响将在四五十年内完全爆发出来。”独生子女具有聪明、开朗、明事理、自信心和竞争心强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新人”的优点。但同时作为家中唯一的“小太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挫折教育实践,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较弱,唯我独尊,集体意识差,骄傲任性自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不懂得尊重父母等缺点。而这些缺点在大学生工作或生活中不顺心,遇到意外和挫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是大学生选择偏激行为的主观因素。
(二)高校教育趋向于实用性和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高校教育更多地服务于大学生更高的就业率,更专注于专业的社会实用性,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愈发严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已经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不仅把教育当作社会的工具,还把人培养成没有激情和理想的工具”[2],这是一种扭曲了人性的教育。
教育的主体是人,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的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应该作为所有阶段教育的起点,高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学生个体生命的质量,促进和培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发展。
(三)90后大?W生主体自身的特点
从2008年开始,第一批1990年出生的学生进入大学,自此90后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也慢慢取代80后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对于90后这一群体的评价众口不一,总体而言,赞扬的是90后的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积极进取,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强烈;批评的是这一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淡化,个人主义强烈,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淡薄,追求物质享受,功利心强,承受压力和抗挫折能力差。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被批判的某些特点,更加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以期这一群体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生命意义,为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高校大学生自杀和暴力事件屡见报端,大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3]。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对生命问题的思考是一种随着生命阶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课题。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组织都是某个生命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场所,生命教育充斥着个体生命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个领域。 (一)社会教育方面
1.建立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
大学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否重视及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因此国家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健全有关大学生生命安全、生命教育的相关法律保障机制,将生命教育提高到法律制度层面上来,构建一个完善的生命教育法制社会大环境,联合街道社区、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各岗位的离退休人员、教师、专业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创建一个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弘扬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以保障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2.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引导
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对生命教育的正面宣传,对公民普及生命教育,加强对“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主流生命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生命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科学理性的生命价值取向。创建和维护社会的和谐、民主、自由的氛围,促进生命个体的身心得到健康、理性发展。
3.加强绿色网络通道的建设和维护
建立生命教育的绿色网络通道,一方面,利用网络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快捷优势,关注时事,引发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使教条理论化的生命教育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好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高校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介绍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通过网络途径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教育。
(二)学校教育方面
1.高校领导在思想意识上要提高重视程度
从思想意识角度上说,高校领导层一方面要重视生命教育,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4],树立以生命教育为高校教育的核心,要遵循生命的有限性、发展性、独特性、整体性等特征来制定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高校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素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
2.加强有关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研究
高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领域的探索和科研活动,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借鉴其他教育机构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完善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纳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用体验式的实践解释理论。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跟踪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大学生心理、思想方面的变化动态,并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关注和干预,以便能及时排除大学生的某些偏激行为倾向,防患于未然。
3.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培养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实现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中,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正处于紧缺状态,亟须培养。
另一方面要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5]大学生进入高校认识最早、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就是高校辅导员,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生命意识起着重大作用。
4.加强班级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讲座、文艺晚会等集体活动,增进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友谊,增强互助合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监督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加深对生命知识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三)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于父母而言,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自然将全部的注意力和关爱倾注一身,有时候甚至是一味地溺爱,反而忽视了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和引导,更加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偏激行为。因此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1.在家庭环境方面
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家庭环境氛围的好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充满民主、友爱、信任和尊重的家庭环境,孩子的性格更加乐观积极;而充满专制、暴力、猜忌或者是单亲离异的家庭环境,孩子的性格容易悲观消极。因此父母要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6],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之间的关怀。
2.在父母自身方面
从父母自身角度来说,父母要重塑珍爱生命的形象[7],树立正确对待生命的良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价值评判标准都是孩子言行和思想学习参照的模板。因此父母自身要正确认识生命,不断学习生命知识,加深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意识,提高生命教育水平。重视对孩子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孩子主动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知识,关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3.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方面
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建立亲子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亲子关系,加强言语交流和情感沟通。父母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孩子表达其思想和感情的机会或宣泄的机会。通过沟通和交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尊重、信任和包容孩子,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引导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接纳生命、珍爱生命。
另一方面,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掌握相关的生命知识和生存自救技能,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受挫承压能力,同时加强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日常的生活劳动中,体验承担家庭的责任义务,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家人的宠爱之中,才能更加珍爱生命,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更加独立地解决问题。 (四)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也集万千期望于一身。享受的关爱越全面,承受的压力也越多。这是一个特殊的具有时代印记的群体,具有其独特的性格优缺点。针对这一群体的生命教育,除了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关注外,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也需要更高的要求。
1.大学生自身意识层面
从大学生思想意识角度上说,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有关生命和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生存自救技能;端正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以乐观的态度去处理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逆境,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生命价值。
2.大学生行动层面
从大学生行为实践角度上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的真伪,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生命意义。大学生都有比较充足的课余时间,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如去街道、养老院做义务劳动,发挥自己的力量关爱社会中的某些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以此来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增强自己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用这些课余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陶冶情操,学会缓解心理压力的宣泄方式,修身养性,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大学生同辈群体方面的影响
同辈群体、同伴的影响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巨大的。大学生脱离了相对束缚的家庭和义务教育下的学校环境,进入高校这个相对自由的小型社会,更加注重寻求同伴之间的精神支持和依托。当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和疑惑时,大学生第一求助的对象是同伴,其次才是父母或者老师。
同伴之间具有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的作用。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臭味相投”一说,大学生则称这一作用为属于他们的“时尚潮流”,这是属于他们的群体亚文化。一般来说,同辈群体文化积极健康,个体的思想行为倾向于积极乐观;同辈群体文化消极暴力,个体思想行为倾向于消极偏激。因此,高校大学生要多亲近品行高尚的良师益友,远离奸佞小人。
四、结语
生命教育应该是一项终身教育,通过对生命系统全面的探索、研究和教育,使人们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懂得生命的珍贵,了解保护生命的方法,学会如何正确地实现生命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升华个体的生命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认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如果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忽视对其生命本身的关注和教育,混淆了“成才”与“成人”主次先后关系,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大学教育的成效,进而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社会事业发展中奉献自己,最终实现生命个体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最终使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