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1]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作为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
一般而言,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大学文化:一是大学物质文化,即大学校园内“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校园建筑、园林绿化、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传媒设施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等。特色浓郁的大学物质文化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文化品位得以提高;二是大学制度文化,既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等内容,又包括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所营造的学术氛围、育人氛围、管理氛围和舆论氛围,以及所孕育的价值观、教育观等内容。制度文化为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提供保障和激励机制,制约和引领行为方向;三是大学行为文化,即大学师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文化品位及相关文化现象。行为文化是大学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四是大学精神文化,即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个性和独特气质,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及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形式。
二、高校年鉴的文化属性
属性是实体的本性,即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性[2]。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年鉴基本属性包括权威性、年度性、连续性、资料性和工具性,这些基本属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对明确年鉴的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比如,年鉴只有逐年的连续出版、不断记录年度内发展变化的情况,才可以称之为年鉴,独立的一本年鉴,不足以称之为“年鉴”[3]。但是,这些属性在明确年鉴内涵的同时,也造就了高校年鉴高度的相似性、较低的可读性,导致了极少数人在使用、大部分年鉴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年鉴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是推进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原有的基本属性已经满足不了高校年鉴的发展需要,需要我们赋予它更多新地属性,来提高和保持高校年鉴的生机和活力,文化属性是新增重要属性之一。高校年鉴文化属性的内涵包括:
1.高校年鉴本身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之一。《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高校年鉴是伴随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产生的,是连续、全面、系统、准确体现大学改革发展全过程的记载和存储形式。它集中反映了大学每年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最新成就。因此,高校年鉴本身是大学文化的反映,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
2.高校年鉴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年鉴一旦形成体系,就可以凝聚一定时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信息。而高校年鉴对于大学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具有其他任何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特点:首先,它对记录和反映学校文化的大量文件、图片资料进行系统的筛选、整理、加工,浓缩了大学文化,承载了大学文化的精华;其次,年鉴一年一册,逐年更新,既可以独立成篇,反映一年中学校文化发展情况,又可以连贯串读,纵观学校历年来的文化变迁,方便总结和比较;再次,年鉴汇集资料丰富,是展现学校风采的平台和相互交流的纽带,可以宣传学校和传播学校文化。因此,高校年鉴是大学文化最理想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3.高校年鉴必须体现大学文化的特色。从高校年鉴的发展来看,体现大学文化的特色是形成和发展高校年鉴个性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年鉴从80年代开始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校年鉴数量已相当可观。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在112所“211”高校中,有97所即87%的学校编纂出版了学校年鉴[4]。但不同的学校年鉴在框架设计、体系模式等方面非常相似,可谓“千鉴一面”,没有自己的风格,体现不出学校的文化特色。高校年鉴的个性与风格,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影响和决定的因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来自大学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就是说,在高校年鉴编制中,对大学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程度,可以折射出一部年鉴的个性与风格。因此,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学校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并将之贯穿于年鉴编纂之中,就能使年鉴增色、出彩,富有个性。
三、高校年鉴为大学文化建设服务的途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能清了大学文化的丰富内容以及与高校年鉴的关系,明确了高校年鉴为大学文化建设服务的主攻方向,也就不难找到高校年鉴工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服务的途径。
1.高校年鉴要充分展示大学的物质文化成果。大学的文化场馆和文化景观在大学文化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大学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建设的基础。以笔者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其前身是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在哈军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还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军工文化”。学校一方面注重挖掘和保护包括哈军工教学大楼、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过的教学科研服务设施、诞生“共和国第一”的实验室等哈军工物质文化遗存,另一方面通过建设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铜像群雕、陈赓院长铜像、民族英雄邓世昌铜像、哈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铜像及奥列霍夫广场等新的文化景观和中国“十大名船”展、船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等新的文化设施,并在主楼、教学大楼、图书馆等基本建设项目中注意保持哈军工原有的建筑风格特色等途径,使学校新建的设施、景观与哈军工物质遗存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由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所构成的哈军工文化园“三区一馆”格局。在这样的校园环境里,广大学生会经常想起哈军工的创建者及其他们的历史功绩,感受到学校所肩负的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神圣使命与无限荣光。《哈尔滨工程大学年鉴》对这些物质文化成果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并配有相关图片,这无疑对展示哈尔滨工程大学物质文化成果有着重要作用,反映出学校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 2.高校年鉴要持续反映大学的制度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年鉴》设有“重要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条目,记录本年度学校出台的重要规则、办法、条列、细则、规定、意见等,以及学校党群、行政机构设置和非常设机构设置。同时,对学校出台影响比较大、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制度,年鉴会在“特载”条目中对该制度予以特别记述。如2012年学校出台了《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及其5个配套文件,这是学校党委为加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学校近期师资队伍建设的纲领和基础,当年的学校年鉴对该系列文件的制定背景、起草过程、目的与目标、框架体系都进行了详细记述。纵览《哈尔滨工程大学年鉴》,可以对学校的组织沿革和重要制度变化有一个很清晰、很直观的认识,也可以感受到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学校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努力和创新。
3.高校年鉴要重视体现大学的行为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年鉴》彩页的第一页永远印着“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和“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并对取得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兵单位”、“黑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表彰和先进集体个人,都在当年的年鉴彩页和正文中给予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开展以贯穿“海防”特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目标的国防教育活动和赛事,以贯穿“忠诚”灵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目标的军工文化活动和赛事,以贯穿“工学”境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科技活动和赛事,构建了育人的特色行为文化环境。这一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使学生牢固树立起“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增强了践行校园文化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大毕业生服务国防、献身海疆,以“分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受到普遍赞誉。《哈尔滨工程大学年鉴》对这些文化赛事和文化活动都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记述,使读者能更好的认识、感知学校的文化内涵。
4.高校年鉴要注重弘扬大学的精神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的优良办学传统,凝练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形成了“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的办学特色,以及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价值观,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牵引。这些都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年鉴》“特载”条目里收录的报告、校领导重要讲话中找到,并且可以查阅到这些方面凝练的过程、历史的变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4029.html下一篇: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