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b)-0049-04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students
LI Xue1 YU Linlu2 GAO Jia'nan1 PEI Ye1 XU Fuqin1 KONG Junhu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Medical Politics Office, Daxing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ission of Beijing, Beijing 100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pressive sta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 Methods 3080 full-time college students from grade one to four of se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were issued questionnaire of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SAS 9.4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 Results 275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ived. 993 students were detected out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students was 36.11%. The differences in detection rates of depression among the nationality, whether being the only child, home location, grade and school loca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whil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ith sex (P > 0.05). The score of CES-D in this study was (16.99 ± 8.51) pionts, which was higher than CES-D score [(12.32±10.22) points] of the nation wide citizen between 18 to 30 years old,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28.79, P < 0.01). Conclusion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commonly have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some students have severe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are different. To early prevent depressive symptoms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mental health for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government, college and family. [Key words] Tran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Epidemiology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患,患者通常出现心情郁闷、丧失兴趣或享受感、产生负罪感、睡眠和食欲紊乱、身体疲倦等症状,并且可能长期存在,或经常复发,从而严重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能力,严重时可引致自杀[1-2]。研究显示,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人群有较高的抑郁风险[3],但现有研究中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44.2%[4],差异较大。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2%~47%,与非医学生存在统计学差异[5]。为进一步了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本研究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在2015年1~2月面向全国7所中医药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按照地域选取我国东、中、西部7个省/市/自治区的7所中医药院校(北京、辽宁、甘肃、广西、云南、河南、湖北)一~四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按照110人/年级/校的标准发放调查问卷3080份。
1.2 施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由调研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向被调查对象讲解调查要求,并说明此次调查仅用于学术研究,对结果予以保密,并统一发放问卷,待被试者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调查问卷。
1.3 调查工具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NMH)Radloff[6]最早在1977年编制,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等各项指标均为良好[7]。CES-D共20个条目,用于评定被试者1周以内抑郁情感和抑郁心境发生的频度,每题按0~3级评分,其中,4个条目反向计分,总分为0~60分,包括抑郁情绪(depressed affect)、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躯体症状与活动迟滞(somatic and retarded activity)、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4个维度。以总分作为分析指标,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得分≤15分为正常,得分为16~19分为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得分≥20分表示肯定存在抑郁症状[6]。由于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在研究中不存在分析意义,本研究中仅对得分正常和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人群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对信息不完整或矛盾的问卷进行剔除,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号,使用Epi data 3.1录入问卷。使用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HM 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0份,回收且有效的问卷有2750份,问卷回收率为89.29%。其中,男808人,占总数的29.38%,女1942人,占总数的70.62%;汉族2378人,占总数的86.47%,少数民族372人,占总数的13.53%;家庭位于城市1052人,占总数的38.25%,家庭位于农村1698人,占总数的61.75%。调查我国东部地区2所学校667人,占总数的24.25%,我国中部地区2所学校842人,占总数的30.62%,我国西部地区3所学校1241人,占总数的45.13%。
2.2 抑郁检出情况
本次调研中正常为1259人,占总数的45.78%;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有993人,占总数的36.11%。抑郁检出率与现有研究中的抑郁检出率24.2%~47%[5]相一致。
2.3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使用CHM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年级、不同学校所在地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不同性别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4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CES-D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情况
本次调研中,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CES-D均分为16.99分,中位数为17分,标准差为8.51,最高得分为51分,最低得分为0分。对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呈非正态分布,但样本得分偏度为0.394,峰度为-0.078,可判断分布非常接近正态,与现有研究中抑郁量表得分的正偏态分布[7]形态相一致。经t检验发现,本次调研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总体CES-D得分及不同性别CES-D得分与2010年全国18~30岁城市人群常模CES-D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研的2750名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占36.11%,高于我国医学生抑郁患病率(30%)[8],说明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其他医学生偏高,应引起重视。
对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年级、不同学校所在地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男生和女生抑郁?Y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这与通常认知中女生抑郁检出率高的情况不一致[9],但与近年多项针对大学生或医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4-5,10-12],可能是随着社会发展,男女的整体性格特质发生了变化,相较传统观念中的刻板印象,不同性别间的性格差异正在缩小,导致抑郁症状检出率没有差异。如抑郁症状的发生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而任凤彩等[13]的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别人、对批评敏感,女生则更果断、有实干精神、冷静、不易屈服。另有研究显示,女生在善良、团队合作、爱与被爱的能力、感恩这几项与抑郁水平负相关最强的性格优势上强于男生[14]。少数民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汉族学生,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14],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导致。非独生子女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居住在农村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居住于农村的学生多为非独生子女,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可能是因为孤身从农村到城市求学,在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不习惯,同时在产生负面情绪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导致[15]。大四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与现有研究相一致[16]。可能因中医药高校大四学生,就业方向相对较窄,面临着比其他医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研究发现,大二学生与大四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差异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开始从理论学习逐渐进入实践学习,主动安排跟诊、实习等活动,甚至要思考确定自己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所以较大一、大三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我国西部地区中医药高等院校抑郁症状检出率远高于我国东部及中部地区,与医学生抑郁患病率分布相一致[8],可能是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及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致。 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其他医学生相比,存在检出率高、高分人群症状严重等特点,并且不同性别抑郁症状检出率无差别,少数民族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的学生、大四和大二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其他学生高,西部地区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高于其他地区。此外,本研究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CES-D总分高于全国城市人群常模得分,并且中位数为17分,得分不低于16分的人数超过总调查人数的50%,说明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超过50%的学生可能存在抑郁症状,且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要比普通人群更高,亟待进行有效预防与干预。
4 建议
本研究发现,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状,并且部分学生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高,值得引起政府、学校及家庭的高度重视,建议从以下方面积极预防和改善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症状:
4.1 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抑郁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宣传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对情绪状态的关注程度及对抑郁症状的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改善情绪状态的意识,进而改善学生群体的抑郁症状[17]。面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时,应结合人群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内容。开展宣传教育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除传统的相关课程、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通过文字、图片、动漫、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尤其新媒体平台需要一定的运营和维护[18],通过及时更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并利用高等院校学生集中的特点将线上互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使新媒体平台保持充分的活力和吸引力,以提升学生对此类平台的关注程度,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避免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流于形式。
4.2 增强监督管理
定期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等心理测量工具开展普查能够普遍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对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及时约谈,确定其心理健康状态。此外,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结合心理测评结果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能够更加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他心理问题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和预判,根据不同的发展进程开展相应干预。
4.3 及时实施干预
及时有效的实施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症状,改善情绪状态。中医药高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通常具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但对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不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应以更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目的是端正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明确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存在抑郁症状却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学生是中医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干预效果对其情绪状态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除通常采取的心理咨询、积极团体辅导、正念训练等有效措施消除消极情绪外[19-21],更应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帮助和辅导[22-25],如采用中?t认知疗法、五情相胜法、祝由疗法、五音疗法、中医团体心理干预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干预方法,消除学生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有效提高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