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创业教育的契合
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部署与实施,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地方高校作为各类理工科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和先进专业技能的开拓者,理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结合新技术新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地方高校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然,地方高校在强调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应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思维敏捷的人才提供保障。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协同并进的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地方工科院校开展的基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提升专业技能,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地方高校专业优势与创业教育的契合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应游离与专业教育之外。实际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功的创业者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支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不仅为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还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供契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从而实现“创业教育带动专业学习,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宝贵的机遇。然而,创业资源、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匮乏使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诸如项目选择风险、资源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大学生利用自身特有的专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进行科技创业可以有效的规避大学生创业风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成为全社会的期待。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创业教育除了传授与创业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外,更加注重培育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注重提升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与品格。
3 以理工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与创业教育的契合
通识教育帮助创业者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意志有优良品质,为培育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提供保障,专业教育为则为大学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或职业技能的训练。优秀的创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政策法律知识以及营销财务知识等,可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创业教育课程也为上述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和实践运用提供契机。以理工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的教育背景为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优势。创业有风险,大学生面临的创业环境更是错综复杂,这要求创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洞察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创业团队的组建应遵循优势互补、精简高效以及动态开放的原则,与文科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的金融、财务以及管理等于大学生创业息息相关的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有利于互补型创业团队的组建。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以工学为基础的交叉型学科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创业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优势、交叉学科专业优势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度的契合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应结合所服务行业、区域的发展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抓住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机遇,确立培育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职责与使命,深化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4.1 深化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相互嵌入、相互渗透,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中有实践的要求,实践教学中融入理?基础知识,其实现方式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融入行业专业技术创新体系,并以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实践活动和科技服务活动。“嵌入式”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培育出集知识和能力于一身、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嵌入式人才”。 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的不能停留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层面之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合作的力度,形成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服务的无缝对接。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完善第二课堂的教学管理体系,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以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二是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既要立足于大学生需要,又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大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基于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改革专业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培训,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嵌入式培养模式,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嵌入式实训课程,或选拔学生组队前往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将面向实践应用的嵌入式课程与大学生专业培养计划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
4.2 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地方高校应抓住产业技术进步的机遇,整合专业基础课与实验课,引入“翻转课堂”或“慕课”的(下转第76页)(上接第67页)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而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具体做法是:第一,将创业基础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将创业基础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帮助大学生掌握基础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将专业型创业课程列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计划,专业型创业课程的开设与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如“运功健康与创业”、“设计艺术与创业”、“软件开发与创业”等课程,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实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第三,将创业实践课程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地方高校与学术型综合性大学的不同就在于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地方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设立创业实训基地、 “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基地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级各类的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契机,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创业讲座、创业竞赛、专业知识讲座等途径,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专业技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考核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传统的考核标准也应做出相应地调整,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根据社会实际的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宽基础、高素质的创业导师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受限于地方高校??业课程师资队伍不健全,很多高校选择辅导员或团干部作为创业课程的教师,而辅导员或团干部大多缺乏创业经历或企业经历,他们对于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创业团队等理论知识比较精通,然而,相比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对于专业知识却比较陌生,更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有机结合。地方高校应逐步调整创业课程的师资结构和师资来源,改革现有的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方法,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聘请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作为创业课程兼职教师,并有计划地选拔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对有意愿成为创业课程教师的政工干部进行诸如KAB、SYB等创业课程培训,考核合格后担任创业类基础课程的授课工作,着力培育一支“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并通过教学评价、校企交流、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配套措施的改革,促进创业导师积极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5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水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追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行业技术新发现、人民生产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都应该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鲜活的“教材”。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以解决地方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广泛开展与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通过协同创新方式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力度,从而推动地方高校先进技术转移和应用,推动创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4361.html下一篇:信息化建设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