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视频资源已成为当前教育实践领域的炙热话题。毋庸置疑,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实现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践来说,如何设计与开发微视频资源,以及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微视频资源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微视频资源的内涵
1.微视频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一般认为,微视频资源是指时间较短(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涵盖DV短片、影?剪辑、小电影等多种形态,可通过多种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它主要表现出三个核心特点:一是它以视频和动态图像为载体形式呈现其内容,相比于其它媒体形式的资源,微视频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直观的、高体验感的感官刺激;二是微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持续时间和承载内容上的短小、精简,这就使微视频资源能更广泛地传播,也有利于用户的参与和分享;三是内容上的原子性特征,它通常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知识点),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2]
2.典型的教育微视频资源
微课和微视频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两种最为典型的微视频资源。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特点是主题突出、资源多样、短小精悍、半结构化,它表现为一种信息化资源或资源的组合。[3]而微视频课程则是指以微小、简短的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表现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综合。与“微课”不同,它的本质属性是课程,除了微型化的资源外,还要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课程的教与学活动表现出来。从构成来看,微视频课程主要由多个主题单元(或加上零散的微视频)构成,它广泛应用于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场域。[2]
二、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1.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征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指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常见的课程如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平面设计、影视编辑、数据库技术及网站开发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此类课程在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中,该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也逐步加大。
2.微视频资源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
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单调,主要表现为课堂内教师的理论讲解和示范演示,学生的活动更多局限于模仿操作。由于缺乏合适的资源支持,课前的知识学习和课后的应用创新少之又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薄弱。而微视频资源的应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潜在的优势,下面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解析其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的方面,微视频资源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升学习效果。它以视频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复杂、生涩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可模仿,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原理和相关技术参数的理解;同时,微视频的微型、主题化的内容结构,使它可被潜入到情境化的学习中,也便于学习者以多种方式学习,如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微视频反复观看,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来说,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的方面,微视频资源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变革。探索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其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实践上,我们可以将微视频资源与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相结合,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如目前较为典型的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主题探究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实现了微视频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三、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1.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其教学应用的第一步,其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两部分。
教学设计是教学微视频资源开发的核心,它体现在资源的教学目的性、教育规律性、学习者的适应性等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从学习者特征出发,以微小、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为中心,充分考虑其内容逻辑、视频节奏等技术要点,重点实现其突破重难点、抽象知识具体化等教学功能,如郑小军等人提出微视频设计应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重难点、疑点、易错点等,设计和制作系列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微视频。[4]
在技术实现上,主要考虑其类型、呈现形式以及时间长短等因素。在类型上,目前教学微视频主要有课堂拍摄型、录屏型、混合合成型等三种。[5]课堂拍摄型是指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实验过程)进行实录的方式;录屏型是指教师或学生不出现在视频中,采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将知识内容和讲解过程独立呈现;混合合成型则是指将多种不同形态的视频合成的微视频。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视觉表达上,在微视频的设计中可利用图表等工具将文字和数据视觉化,但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干扰学习。[6]持续时间上,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一般而言,面向中小学生的微视频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面向大学生和成人的微视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4]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课程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将课程内容进行主题化(项目化)设计,根据知识体系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将该课程分为5个大项目,分别为网站建设基本操作、基本网页的创建与编辑、网页布局技术与实现、网页样式表的编辑(CSS技术)、综合静态网站设计与实现。第二,重点对这5个项目的技能目标、知识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分析和设计,根据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抽取形成19个知识要点(难点)。第三,针对每个知识点,遵循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三大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第四,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示范演示,采用录屏和混合合成型两种类型,设计与制作19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间长度在6~15分钟。微视频资源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理论依据
在应用微视频资源的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依据的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在线学习的理性反思后提出的一?N融合式学习模式,也是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模式,其内涵是指将传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有效发挥各种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优势。基于该理论,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利用微视频资源实现课堂内外、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连接和融合。
(2)环境基础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开展微视频资源教学应用的基础条件。笔者所在学校自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并引入了卓越课程中心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各种资源的发布、共享以及丰富的教学互动、管理功能,为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支持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课程便是依托该平台开展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应用研究。
(3)实施流程
依据笔者前期研究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的预学习、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课后的延伸学习,其流程如图1所示。[7]
课前的预学习阶段,教师的主要活动是针对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依据相关原理设计并开发出主题单元的微视频资源,并将学习指导书及微视频资源(包括其它相关资源)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推送给学习者。而学习者的主要活动则是针对微视频资源以及学习指导书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了解单元的知识要点,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为课堂的任务实施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阶段则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知识讲解、示范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主要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8]本课程实施的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流程可分为三步――主题分析与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与作品制作、成果交流与反馈总结。
首先,师生对课程的学习主题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分析与主题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然后,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定情境性的学习任务(如根据案例制作相关的网页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设计要与知识点密切相关,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在当前教学条件和时间下能够完成。[8]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实施任务,完成作品制作。根据任务类型和性质(模仿操作型和综合创新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任务实施方式,如个人任务或小组协作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或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者如遇问题也可通过微视频资源进行补救学习。
最后,学习者将完成的作品共享,并通过学习平台或QQ交流工具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教师则对学习者的任务实施过程及作品给予反馈,总结学习中的问题,提出作品改进的方向和技术要点。
课后的延伸学习阶段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和实践创新活动为主。学习者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结合教师和同伴的交流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优化、完善,并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延伸学习、实践创作。教师则收集学生的学习作品,给予评价,并将优秀作品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供学习者借鉴和学习,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习者深入学习。
四、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探索和应用研究,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较高,课程教学得到了较好的评价;二是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创作的网页设计作品质量较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在本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如不同类型课程中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方法、更多创新的教学应用模式的探索以及不同模式的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