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 我国民办高校慕课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慕课的现代教学方式为民办高校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开放而??质的慕课教学资源弥补了民办高校既定和已有课程教学资源的短板,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导致了慕课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急需关注的问题。
1.1 民办高校处于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
民办高校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经费投入,在办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费作为主要经费来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运行经费占据了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随着学校领导层对高等教育趋势和潮流认识的不断变化,在线教学活动将会是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并且教学内容一旦在线,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成本就会变低,这也是校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慕课课程的出现和运用为民办高校节约办学资金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民办高校往往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从而减少开设传统模式课程和聘任教师,继而减少经费支出。引进的慕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一些,面对名校的课程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由于师资紧缺,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因此如果一味为了节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1.2 一味扩大学习者人数规模
慕课的英文缩写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3]。其规模之大可能由几百人到几万人不等。师资紧缺是民办高校的突出问题,在慕课课程教学方式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课程多以行政班或选修课程组成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室由教师进行集中的统一授课,授课班级的人数规模从10人至200人不等,有的民办高校由于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较多,甚至合班上课。随着慕课课程的出现,部分民办高校从一些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引进了学校层面的公共必修课程,一味地扩大学生人数规模。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之缺乏教师指导,学习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更是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到实处。
1.3 对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缺乏技术支持与指导
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课程的同时,部分学校也逐步尝试自主建设慕课课程,但是在慕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慕课课程制作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慕课课程不仅与任课教师相关,教师主要承担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分解等。课程的呈现还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及其制作软件的支持,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对于慕课的制作和呈现,在专业技术和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显得非常欠缺。目前在我国已经正式上线的慕课平台,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本土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好大学在线”中文慕课学习平台、吉林大学“慕课”平台―――“吉大在线学堂”等,都是以学校作为主体进行建设的。而这些学校大多都是国内的一流大学,经费充足,慕课制作团队庞大,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较为先进和成熟,所以在制作慕课时具有明显优势。相比较而言,民办高校往往因为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而忽略了对教师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导致了教师对于慕课课程建设无从下手的局面。
1.4 对慕课课程教师教学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民办高校师资紧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开设慕课课程,但是教师却不能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而且学校对于开发、建设和承担慕课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工作考核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进行,这必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慕课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民办高校慕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2.1 学校层面应当循序渐进地引进和自主建设慕课课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当“立足自主建设。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4]。MOOC在学校的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定位何在,按照什么样的策略向前推进,这些均是MOOC开设之前工作的关键点[5]。在慕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是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如图所示,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中的一种具体形式体现,这些慕课课程来源于公共网络平台(例如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借助优势师资和技术支持而建设的一些慕课课程(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在第三个层级中,笔者将范围限定到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成了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只有以学校为主体,引进或自主建设的慕课才能够投放到学校网络平台上作为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当前大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慕课课程教学资源处于开放免费使用状态,但是民办高校在引进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大批量引进,同时应当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引进慕课。从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来看,民办高校多为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或者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以此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民办高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图 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
2.2 应当适度控制慕课课程的学习人数规模,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课程教学活动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单门课程学生人数规模的过度庞大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开设慕课课程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了师资紧缺而过度扩大学生数量,应当尽量提供丰富的慕课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以此避免由于课程门类稀少而导致选课人数集中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性质和学习要求的不同,应当在传统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学习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翻转课堂、SPOC(小规模限制性选修课程)以及o + o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从而保证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也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2.3 对学校内部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只有在学习和借鉴引进慕课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慕课课程才可能更加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在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然要购买硬件设备,但是更主要的是慕课制作软件和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后者正是当前民办高校的硬伤。正如图所示,在“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中,民办高校自身是慕课课程建设的主体,软件和硬件投入必须由学校层面牵头、教学管理部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多部门合作,为慕课课程的任课教师和技术团队提供制作技术的指导和培训,提升任课教师和制作团队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水平。民办高校必须意识到,只有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和建设慕课课程,才能增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对于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应当给予积极地支持和指导,从而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和后续的教学活动质量。
2.4 对慕课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应当进行科学评价
慕课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对于承担主体的教师而言,必然与开展传统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所不同。因此在学校层面不能按照传统教学工作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量。优质慕课的设计与开发在本质上是基于对课程核心问题的解构与重组、对课程内容的精心选择与精致表达、对学习者自主选择性的充分尊重,慕课的有效运行则是基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相互之间的持续的、深层次的互动基础之上的[6]。同时,优质的慕课课程并非一劳永逸,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课程,还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传统教学工作量衡定往往是以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的课时进行计算,由于慕课课程教学的在线和及时互动反馈两个主要特点,教师可能更多地在传统课堂教学之余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及时个性化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或者给予其作业反馈。因此应当建立新的评定标准来认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慕课课程教学在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办高校不仅可以引进国内外知名学府和学者的优质在线课程,同时也积极开展慕课课程的自主建设工作,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出现了过度注重成本控制而盲目引进慕课,或者缺乏技术支持和指导、对教师工作量认定缺乏科学评定等问题,导致了慕课课程教学质量的低下。笔者认为,在慕课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民办高校应当理性审视慕课教学对办学成本控制的作用,应当循序渐进地引进或自主建设慕课课程,同时适当控制单门课程的学生规模,结合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对其工作量进行科学评定,这样才能确保慕课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慕课教学的初衷得以实现,确实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