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其中尤以健康教育为要。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目标的关键。传统儒家的养生文化在高校健康教育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理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关于健康教育,WHO在1954年就曾给出定义:“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关系到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一般来说,健康教育致力于引导人们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状态。”[1]广义上说大学生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后传入我国。新世纪后我国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差异大;专业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学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管理上缺乏规范化、系列化;对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普及率偏低,大多数高校仅停留在开设几个讲座等。”[2]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仅以浙江为例,“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平均分为67.5分,合格率为79.0%,良好及以上率为9.3%。”[3]以上虽是浙江一地的统计数据,但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能令人满意。此外,“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年大约有240人自杀。加之其他诸如疾病、交通事故等情况,每年大学生的死亡率应该更高。”[4]此外诸如疾病、环境等因素都对大学生健康有着一定影响,不能忽视,因此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不同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多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由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师任教;一些医学院校从本专业出发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但过于专业不适合大范围的推广。综上可见,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虽已开展,但面临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解决。
二、 儒家养生文化在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方面。在身体教育方面,儒家养生文化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儒家在养生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儒家在身体层面养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养气上。
(一)养血气
儒家认为血气是生命的根基,养生就要善于保养血气,据《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朱熹的《论语集注》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5]由上可知儒家认为“血气”是人生命的根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养生的方式,未成年时,血气未成熟要戒色;像大学生这样在成年人不要与人争斗,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年老时气血衰弱,不要患得患失。《荀子?修身》又载:“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彭祖是古代长寿者的象征,他长寿的主要方法就是导引血气,通过“治气”(导引血气)即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郭店儒简《唐虞之道》进一步指出:“节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6]简文主张按照人身体血气的运行情况来进行养生保健活动,主要通过导引血气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延长下去不受伤害。1972年马王堆出土了《导引图》,是对儒家传统导引血气的总结与创新,反映出导引血气之术在古代社会的流行情况,这在当时医疗水平有限的条件下为人们的养生保健提供了帮助。古代的导引术流传至今主要以八段锦、太极拳等形式存在,将这些导引术推广至高校有利于大学生凝练出健康的体魄。
(二)食气
儒家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气构成的,故“食气”能够长寿。《大戴札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簇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在儒家看来善于“食气”的人能够神清气爽,健康长寿。东汉儒者王充的 《论衡?道虚》记载:“食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气,则不能轻举矣。”可见,“食气”之人可以不食五谷。儒家经典《礼记?郊特牲》又提及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E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阴阳二气当是血气的一部分,养气不仅需要导引之术,还需要饮水及食物补给,这样才能保证生命的正常维系。大学生可以借鉴儒家的“食气”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荤素搭配,营养合理,这样才能保持体内血气的运行。
(三)养浩然之气
儒家的孟子提出了保养浩然之气的学说,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7]孟子认识到人体内充沛着一股浩然之气,它与“义”“道”相配合,善于保养浩然之气就能提升生命质量。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名士文天祥曾写出《正气歌》一文,继承了孟子的浩然正气说,其文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8]《宋史》记载文天祥在元大都狱中曾八日不食、诸疾不染,这与其善于保养“正气”有一定的关系。 高校的健康教育课往往侧重理论教育,采取课堂授课,课下网络教学的形式,这种授课方式不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实践。高校可以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通过选修诸如太极拳、武术等课程以及参加相关的社团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养血气,避免与人争斗,完善饮食结构,使生命正常延续下去。
三、传统儒家养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它已成为大学健康教育的焦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儒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儒家养生文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维系心理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养心方面,具体的措施是以道德品质节制欲望及以音乐养心等。
(一)以道德品质节制欲望
儒家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因此要想保持身心健康就得节制不正常的欲望。郭店儒简《性自命出》说:“目之好色,耳之乐声,郁舀之气也,人不难为之死。”[9]正常的欲望不会影响人的健康,但过分的欲望则会威胁人的生命,危害很大。唐吴兢《贞观政要》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欲望人皆有之,贤愚皆同,不同的是贤者能够节制欲望不至于损害身体;愚者则不加节制,伤害自身。有鉴于此,如何节制欲望成了养生的关键,儒家主张以道德品质克制不正常的欲望,《荀子?不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是美德,可见,养心之术没有比“诚”更好的,如何做到“诚”,在荀子看来要坚守仁义并努力施行这些道德品质,这样就能减少欲望对生命的戕害。《礼记?月令》又说:“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人身本欲安宁,去掉声色,禁止不正常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儒家这种节制不正常欲望的观念可以当代的大学提供帮助,祛除杂念,将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以“乐”养心
儒家认为“乐”能够养心,如《礼记?乐记》载:“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子谅之心”即道德品质,“乐”能够使人拥有道德品质。“乐”在养心的同时又能使人内心生出美德。《性自命出》指出乐能使人“生德于中” [10],在内心产生美德。儒家养心的音乐主要是古乐即像“云门”“咸池”“邵”“夏”等“六代之乐”,而郑卫的靡靡之音则会惑乱人心,诚如子夏说的那样:“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虽然当代高校生命健康教育不能在课堂上完全再现儒家所主张的古乐,但可以适当推荐一些优美的传世乐曲如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梅花三弄、渔舟唱晚等,经常接触这些乐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进而达到安心立命的目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四、结语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状况不容乐观。传统儒家的养生文化兼顾身体与心理双重层面,性命双修,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帮助,但儒家的养生文化毕竟有着一定的局限,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4985.html下一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