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手机、PC等数据承载方式的推广,大规模的几何式的“数据大爆发”趋势日渐显著,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类思考世界的方式。高校历来是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渗透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掌握着先进的传播载体,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在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上借助“大数据”进行“移动化”渗透的主要群体。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迎合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在各种社会思潮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平台上,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有效利用“大数据”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及其特征
大数据(Big Data)最早产生于IT领域,人们用它来形容网络信息高速膨胀时代不断产生的数据集,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1〕通常我们用体量大(Volume)、多样性、(Variety)、价值性(Value)、速度快(Velocity)来概括大数据的基本特征。简言之,大数据是借助计算机等存储设备对数据进行存储、挖掘、分析、预测的数据集合。其实,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数据集合之容量大,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集合的整合、分析和交换发现新的效用,带来新的价值,走向“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归结起来,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凸显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海量数据成为常态。有统计显示,每天数以亿计的网络信息产生,被分享、被接收。群消息堆积,朋友圈刷屏产生“信息超载”,形成了民众娱乐化、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例如:百度公司目前数据总量接近1000PB,存储网页数量接近1万亿页,每天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几十PB数据。〔2〕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群体,刷微博,微信、QQ、浏览新闻,以及每天使用的网络浏览记录,都不断产生由文字、照片、音频、视频、对话、邮件等构成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为大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与互动的空间,客观地反映了展现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动态。
二是快速传播得以实现。大数据的产生速度之快与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快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的获取速度也越来越快,犹如原子弹链式反应一样,“数字化生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传播方式不同,在网络时代,新媒体正在以裂变方式传播信息,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制造和产生新的数据,不断提升受众参与度,更滋生出一种参与文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每一个会打字、会拍照的人都成为信息源,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技术革新搭建起分享、交流与传播的平台,人们在开放的空间表达自我,在创作与分享中不断扩展自己的“圈子”。
三是价值资源有待挖掘。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就是从“价值大”这一角度来解析大数据,他认为大数据就是人们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难以实现的,而只有通过大规模数据的参与才可以完成或实现的事情。“大数据时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3〕当然,我们通过对数据集合的分析和挖掘,期望产生巨大价值。如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上课出勤率、校园卡消费记录、网络点击率等信息的跟踪与掌控,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在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所难以掌握的数据资源。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享受着日常“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沉溺在碎片化的数据中,不仅数量众多、而助内容十分繁杂,这些数据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给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大数据使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更易受到外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诚然,大数据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自由度,激发了求知欲和创造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思维与心智潜能得以拓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数据爆炸”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西方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念和极端自由主义思想大量涌入,大学生也会遇到困扰,在价值取向上不知所措,甚至在大数据中迷失自我。“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4〕正是这种不可分割加剧了负面信息的在网络上的“数据化”传播,代表社会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念乘虚而入,形成了信息发布与使用空间完全无屏障的状态。诸如“艳照门”、“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等衍生出来的社会现象,让大学生经历着一次次来自心灵和道德的考验,长此以往,导致部分大学生放纵自身行为,弱化了社会责任感,淡薄是非道德观念,正义感和诚信度,传统主流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和挑战,从而给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加了难度。
2.大数据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挑战。
在网络思潮的分散式传播下,西方国家利用在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强势话语权,不断输入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数据的话语权重构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我国正处于整体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和冲突不时出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5〕 在这种趋势下,强制性的力量已经无法实现主导意识对主流意识的转变,高校历来都是多元文化交锋与碰撞的集散地和西方“强势信息文化”冲击的前沿阵地,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种理论、思潮、主义相互激荡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当代社会学家汤普森曾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虽然大众传播不是意识形态运作的唯一场所。”〔6〕当海量数据入侵成为常态,传统的信仰体系、思想观念、价值准则以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重新审视,大学生已经建立起的价值参照坐标不断受到干扰,诸如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现象以数据化的方式迅速传播,更有甚者,怀疑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煽动种族主义和宗教仇恨的思想言论,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的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3.大数据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模式受到冲击。
大数据还引发了更深层的困惑――即在数据洪流的侵袭下,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缺失日益凸显。首先,大数据的传播媒介――互联网所营造的平等开放,可选择性、交流自由等特点削弱了教师的话语权威,教育者从“立法者”转变为“对话者”,在课堂上拥有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话语权力。其次,大数据固有的快捷性与多元性促使大学生可以“离开课堂”接受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因此发生改变,长期形成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增加了教育制约的难度,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方式的有效性。最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校内外不可控性因素增多,大学生的利用网络的自主性更强,这不仅无法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反之还会给主导教育的思想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总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用自己的原始积累,如“课堂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渴求与知识索求。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探析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正如《大数据时代》中所描述的:“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它不仅作为自然科学技术而存在,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8〕只有重视并积极应对大数据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才能抢占高校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1.强化数据意识,建立全方位数据分析及预警机制。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基于高校网络平台的动态数据分析和关键热词评估,对大学生的舆论舆情和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测判断,以便在技术层面上建立起全方位预警机制。目前,“手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普及,通过手机和电脑来获取新闻、发布言论、更新心情状态等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9〕进入21世纪后,“数字校园”的建设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成果,其目标是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数据整合和应用集成,构建起统一标准基础上的各类数据共享和流通的数字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分析,便于我们掌握大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实现校园活动的深度融合。例如,学生的学习偏好、认知特征、交友范围、学习空间、兴趣爱好等,基于前期数据分析结果,能够预知相关信息,对于思想和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需要加强关注;对于恋情受挫、就业压力、人际关系迷茫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避免或减少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如2013年4月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案,犯罪人林某在案发前曾经在自己的微博发表了很多过激言论,如“出来混就不要怕死”等。林某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周围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我的状况却像天气,反复无常――像个神经病。……我想,我是个有点悲观倾向的人。”如果能通过全方位的思想行为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和有效介入,应该可以阻止惨案的发生。当然,大数据时代虽然为我们获取大学生思想状态信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着一些无关信息进入数据采集库,进而对分析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干扰,需要我们做到样本筛选。在大数据时代,样本即为全体,不受局部错误或个体差异干扰,我们从整体角度来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与大学生思想状态方面的内在联系,进而在开展有针对性的、分众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2.转变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云课堂”。
大数据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要学会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用个性化、时代化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课堂上与教师互动的频率,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网络时代构建个性“云课堂”能够突破传统课堂仅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来评判,缺少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和教学质量的即时呈现。将大数据技术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进行结合后,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还可以建立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堂(MOOC)的推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法逐渐推广,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深化应用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云课堂”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云课堂”让学生拥有和教师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权利,为我们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教育开辟道路。制定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征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由地选择受教育的地点和时间,主体意识大大增强。
3.增强服务理念,有效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力量,更是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客观领域,是人们的一种现实的生存体验。”〔10〕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要适应社会变革,更新思想观念,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我们只有贴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数据平台来拓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例如:利用校园网宣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模范事迹;利用校园网论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共建和谐校园;利用信息网络,引导学生用行动来践行本校的校风校训。互联网的平等开放、选择性、交流自由、方便快捷等特点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形成“合力型”教育,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利用 QQ、人人网、微博、飞信、微信等和学生谈心,对于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沟通疏导,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疏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高度认同。
四、结论
大数据时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再将世界看作是一连串我们认为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我们意识到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11〕紧随时代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大数据时代有效结合,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大数据的潜在优势来改进和完善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