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 高校体育社团的重要功能
1.1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当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就是提升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并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而兴趣的培养和健身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所开设的太极拳、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因时间、场地、氛围、人员等因素,均较难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而体育社团的特点(自愿、主动、兴趣、习惯),恰恰能够使青少年享受运动乐趣,感受体育运动的价值,形成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1.2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新时代的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参与对象不仅针对校园内的师生,还囊括了社会人员、资金、力量,而对内、对外的联络和组织均由社团学生负责,教师仅把控方向或指导,社团活动不仅使学生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也需与社会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小区,通过联系、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或比赛,邀请体育专家,培训体育裁判,解决比赛矛盾,筹集所需资金等工作,帮助学生深入社会社会、了解社会,在这些具体工作中,他们将在成功和挫折中不断对自己知识和能力评价进行重建,在行动与思考、交流与反馈、努力与提升中,使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得以很好地提高,为自己将来走进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1.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社会竞争激烈,这就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具备较强的承压能力、身心健康素质、吃苦耐劳品质等,而校园现有的抗挫折教育没有一种可以达到体育竞赛带来的效果,而学校公开组织的体育比赛参与人数比例不高,覆盖面更广的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广大学生因兴趣自发参与锻炼、比赛,通过体育释放缓解学习、交往、工作等带来的不良情绪,享受比赛带来的胜利,忍受比赛失利带来的压力,在规则内接受他人的挑战,尊重每一名对手,在集体的互相促进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进而使其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1.4 构建体育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期渗透到校园的东西不仅有积极、向上的,但也不乏消极、不健康的。怎样把大学生吸引到充满正能量的文体活动中,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各种形式和类别的体育社团,不仅能打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积极推动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也能极大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2 制约高校体育社团发挥功能的因素
2.1 社团活动经费不足
经过调查,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情况普遍,多数高校体育社团经费来源包括几个方面:会员缴纳会费,是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约占50%;社团成员集资筹款,约占活动费用的15%;学校行政经费资助,约占活动费用15%;社会资助,约占社团经费10%。个别高校还根据社团取得的成绩,或者评优给予相应经费奖励。但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组织具有一定规模活动,发挥有效功能的主要因素。
2.2 运动场馆不足
经过调查,近50%的体育社团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网球、跆拳道协会等,多数仅能提前向学校申请临时借(租)用场地,如遇冲突往往被要求改地点或时间,导致体育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仅有31%的体育社团运动场所可以满足活动需要。
2.3 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高校体育社团指导教师以兼职为主(未发现有专职指导教师),43%的指导教师非体育专业,而担任指导教师的体育教师因科研、教学、训练、体育比赛等工作,在体育社团付出的人均仅为6.4学时/学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社团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2.4 管理人才能力不足
在抽样调查中,高校平均专职社团管理教师仅为0.4人/校,多为兼职分管全校社团(含体育社团);而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平均任期仅为1.2年,同时兼任其他学生组织干部的负责人占约42%,参加过1次以上相应培训的仅有32%。
2.5 缺乏监督与考核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松散,对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核。有完整的监督与考核规章制度的社团仅占36%,有教师参与监督与考核的仅占24%,每周固定开展活动的仅有13%。开展哪些活动,何时开展活动,开展活动的频度均成为体育社团的随意而为之的事件。因此,也难以对体育社团进行有效监管,从而发挥在校园内良好的功能。
3 对策研究
3.1 提升体育社团的科学管理
高校应对高度重视体育社团工作,将体育社团活动纳入学校阳光体育工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的有效拓展。除在活动经费上给于一定倾斜外,还需依托本校固有体育场馆,强化资源课余配置,充分提高利用率,这样不仅能极大发挥体育社团功能,引导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又可以塑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锻炼,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3.2 重视体育社团人才梯队建设
高校应强化体育社团人才梯队建设,可在校团委或体育部下设专职体育社团管理教师,从社团骨干中选拔能力强、专项强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社团负责人,组织专人对社团指导教师以及体育社团学生负责人进行培训,确保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科学性,从而提升体育社团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
3.3 强化与外部力量的互动联系
高校应秉持开放的思维做好体育社团工作,吸纳校内外的师资、技术、资金等力量,鼓励体育社团组织一些大型活动、赛事、或体育文化节,开展运动项目培训、裁判员培训等项目,塑造校园体育社团品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体育社团在思想引领、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等领域的独特的功能。
3.4 定期进行监督、考核与表彰
高校应针对本校具体情况,由分管体育社团工作的部门牵头,完善社团量化监督与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同时,可借鉴国外体系,从宣传报道、参与人数、工作质量与活动效果、满意度评价、社会服务、社会捐赠等方面,每年或每学期对体育社团开展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与表彰,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
综上所述,体育社团作为我国高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有效拓展,作为高校体育人才选拔的重要平台,其是否能够科学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乎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乎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构建,更对整个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5448.html下一篇: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