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0-01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极度高频和深入地被高校师生群体使用,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的特征
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我们全面分析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
新媒体使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众,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互动性大大增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周期性,新媒体是即时传播,人们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使信息存储空间达到了无限量。同时,这些信息又是任何人都能获取的,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共享。
(三)方式的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运用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使受众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体现出了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特点。
(四)服务的个性化和社群化
在新媒体传播中,受众可以各取所需,体现了新媒体个性化的服务特征。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人们通过一定形式的分类,也形成了一些社群,逐步发展成为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量小、互动性差、覆盖面有限等特点与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冲突,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碎片化时间需求不断增加
“碎片化”是指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在生活各个间隙获取信息已成为新常态。如何整合和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影响,已经成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覆盖面的重要课题。
(二)共享性空间拓展不断增多
新媒体技术手段使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关注现场活动之外,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提供最广泛的共享空间,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因素。
(三)互动性表达需求不断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互动表达空间,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互动平台的搭建是提升参与兴趣的重要保障。
(四)主动性选择意愿不断增强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介,建立在新媒体传播思维上,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参与方式和创新活动平台载体,真正契合活动对象的各种需求,是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活动空间和时间的拓展,使活动的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丰富。依据新媒体传播方式特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是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遇到的新的挑战。
(一)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使不在现场的人通过网络参与,从而改变了现场参与者为单一主体的状况,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交映的多元主体局面。
(二)由单一内容向集成信息转变
新媒体传播手段让更多量的活动信息、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更具拓展的活动整体延续,为增强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由单一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
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现场感受是唯一、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将各种传播形式“兼容并包”,将现场感受进行最大限度的传播,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主体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载体的创新,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焕发新的魅力。
(一)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化平台
新媒体的类型很多,基本可分为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类型,而在高校群体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网站、手机、微信、博客、网络社区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致力于这些平台特点的研究,借用新媒体搭建最方便、最快捷、最高效的信息推送平台,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全面的传播。
(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元化内容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和针对需求的活动内容是校园文化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活动的策划中,关注校园群体的实际需求、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集教育性、娱乐性和生活化的活动内容,提供菜单式的活动清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媒体传播
多媒体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校园文化活动要综合利用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校园群体的各种感官,吸引更多参与者和拥护者。活动过程音像的全程记录,活动前期和后期的图文、音像推介,活动中间的多媒体表现,都是提升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载体
新媒体时代,要坚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活动的时间拓展成包含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系列格局,把活动的空间拓展为线上、线下现场互动和交流评论的共享平台,如微信宣传、网站宣传、微博现场互动点评、活动留言板等,实现更多方式的参与。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5629.html上一篇: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与运营劣势
下一篇:海南高校培养“为老”人才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