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支持
1.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及形成原因
第一,焦虑。虽然焦虑在心理学意义上不一定是负面情绪,且在人们实际生活中也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是促进人们不断成长进步的心理动力。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高校贫困生面对着可以使用的很少生活费,不得不支出的日常生活开销的压力,以及诸如打工挣钱与在教室、图书馆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的冲突等。
第二,自卑。在物质条件上由于比其他同学差,导致了其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虽然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是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决定的,但是客观上导致了一些高消费的学习和娱乐品无法满足,比如笔记本电脑和苹果手机等。
第三,嫉妒与怨恨。这两种负面心理有着逻辑上的顺延性。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由羡慕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发展到嫉妒、怨恨家庭富裕的同学,甚至怨恨父母、仇恨社会等。
另外,高校贫困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由于以上的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了在行为表现上的人际交往困难。
2.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援助策略
有学者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角度来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笔者着重从高校这一层次来探讨可以努力的方向。
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不少高校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引进了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对于大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大学期间的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职业规划问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第二,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作用。在高校全员育人的氛围下,不论是专业课老师还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都肩负着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重任。
二、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帮扶
1.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现状
学者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限制了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社会不平等等隐性因素。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社会资本上比社会层次高的同学少。反映在就业信息的质与量上,都比不上家庭综合实力好的同学。除自身专业能力外,该项因素也对弱化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消极心理因素。由于成长资源有限,贫困生自卑、不自信、焦虑和嫉妒等负面情绪均对就业过程(含面试和实习等环节)产生了重要影响,相比家庭成长条件好的同学――他们有着阳光的心理,较好的抗挫折能力等――心理素质的竞争能力差。
第三,其他个人综合素质因素。高校贫困生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除学校教育外所能获得的其他教育资源较少,使得其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如英语水平、普通的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较欠缺。
2.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路径
第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建设。不论本专科生,在入校后专业确定的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普及对于不论是贫困生或非贫困生而言都要着正面影响,比如可以有效消除大学生的迷茫心理、空虚心理,尽早明确自身奋斗目标,避免虚度光阴。而针对高校贫困生而言,这一群体特别需要就业指导。相对于其他同学可以从容选择继续考研深造,大部分的贫困生会因家庭原因选择直接就业。而此时了解国家相关的考研助政策对于贫困生将来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第二,加强就业处服务能力建设。为了尽最大可能消除社会不平等等隐性因素的制约,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且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等手段使得就业信息对于所有毕业生而言都是公开、透明且触手可及的。高校其他部门可以配合就业处收集就业信息,如高校所属各院系加强就业库建设,积极联系往年长期合作单位或公司来招聘毕业生;又如学校的校友会等机构可以通过已经毕业的校友提供就业岗位。
第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一方的责任,就业率的高低还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教育成本回收和国家高等教育的成败。目前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千方百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只有社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机会才能相应增加。发挥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如在“中国非政府组织网”上就有相应的“扶贫助学”项目。
三、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引导
1.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战线的灵魂。根据学者的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贫困生的引导作用方面有所欠缺,具体表现在重视物质补助、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在国家教育系统内,对于高校贫困生有相应的政策关照,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也有相应要求,但是目前在物质上的帮助在实际操作上比较好实现,且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回报期较长,相关心理咨询师等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过程。
2.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第一,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高校辅导员在最初设立之时,其名称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其职责岗位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引领作用”。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方面的作用是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班级建设和宿舍管理等生活引导”和“奖助学金和各类评优评先等奖惩措施”上。针对于贫困生的帮助,国家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奖励和帮扶。并且,还有“国家助学贷款”以帮助贫困生缴纳学费完成学业。这一类政策需学工战线执行,辅导员具体操作完成。 第二,发挥各个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与政策”和“马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作用。担任“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的专业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然而然的引导同学们正确处理爱党、爱国等大是大非问题。贫困生在内的大学生能在课堂内外与任课老师探讨国家大事、探讨人生重要问题等。
四、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1.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
第一,缺乏重视。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在各级制度层面上是单向的不计回报的付出,不论是国家,还是高校,或是具体执行政策的书记、辅导员,都是在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神圣而关荣的任务。因此,国家、高校和老师是只强调给予而不要求回报,但在客观上形成了缺乏对于受资助的“贫困生”相应的“感恩教育”制度要求。
第二,感恩教育实施的途径有限。高校多委托学生处在勤工助学等岗位上,或是组织受资助的贫困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来推进感恩教育。因此,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还需进一步创新。
2.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增强对策
在学生工作系统内部加强感恩教育。具体而言,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海报和感恩节晚会等形式,以多种文化活动营造感恩氛围,树立典型、榜样,让所有同学包括贫困生都能得到熏陶和感染。
在其他制度层面上,可以加强各种奖助贷的后期监督管理,对于不按规定胡乱消费、超前消费的贫困生要及时取消其资助资格,从反面教育所有大学生,强化国家资助政策的严肃性,有利于正面性的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