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微课概述
1.微课的起源
英国纳皮尔大学T.P.Lee提出的the One Minute Leture及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 RoyAMcGre提出的60-second Course是微课的雏形,微课一词则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朋罗斯在2008年首创,强调以移动和在线学习为目的,录制1-3分钟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构建知识;在国内由胡铁生在2010年最早提出“微课”概念。
2.微课的概念及特征
2011年,胡铁生对微课概念进行了定义,几经优化后,2013年版的定义广受学界推崇,认为微课是以微型视频为载体,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通常,微课时长15分钟左右,是传统教学时间的1/3。它以某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核心内容,以5-8分钟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实现移动学习和交流。因此,它具有: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少;授课容量小;资源构成情景化;传播范围广;并不受时空、人员限制;课程资源循环利用;课程教学成效高等特征。
3.微课的意义
(1)有效利用时间。大学课程40-45分钟,大学生的注意力聚焦通常15分钟,之后要经历一段调整期才能重新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微课契合大学生的客观学习规律,在学生能集中精力的时段完成知识传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
(2)减少重复教学。管理类课程通常针对全校学生开放,出于教学效果考量,学校通常会将选课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分开教学,各班教学内容重复度高,容易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而微课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教师重复教学的频率,保障课堂效果的同时,给教师更多时间思考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对整个教学是有益的促进。
(3)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和单项灌输式教育,容易扼杀学生的参与感及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意。而微课通过动画、音频、图文串联打造的去微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辅助课后补差。补差体现在学习效果及心理素质上:对于课堂中难理解的知识点,可利用微课资源在课后随时再学习或复习;对于心理素质,它能帮助后进生减少自卑、内向等负面困扰,塑造健全人格。
(5)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微课因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而不同于传统课程,它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意义较大。
二、微课课程设计
微课仅包含单个知识点,若要应用于传统课堂,将主题相关的几个微课有机聚合即可。可以说微课课程设计难度并未高于传统课程,然而有34%的教师认为微课设计中最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其实,微课设计有道可循,微课设计中教师就是导演,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其次是哪些素材能帮助达成目的;再次是应该用什么逻辑来演绎;最后是课件及视频制作过程。因而微课设计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目标规划
目标即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目的,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细化及分解,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的不可再分割的元目标。
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解为六个层次:知识目标、理解目标、应用目标、分析目标、综合目标及评价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及课堂的要求对微课目标进行规划。例如,“通知”是《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文书撰写中最常见的文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要达到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是课堂目标,然而对于微课,出于时间限制,需要把这一课堂目标逐步分解为微目标,即:知识目标(通知的概念、种类)-理解目标(通知的构成部分)-应用目标(通知的使用范围)-分析目标(通知与其他文种的区别)-综合目标(一份正式格式的公文撰写)-评价目标(对通知文书的质量评价),通过微课间的耦合组成有机的传统课堂。
2.内容设计
目标独一无二,内容却不一而足。元目标确定后,教师应围绕原目标进行资料素材的选取。微课中教学资料素材的选择是微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资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微课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管理类课程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学生的层次、能力等属性选择适宜、专业、典型的素材,如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最经典的学术典范、最成功的企业及企业家故事、最卓越咨询公司的研究成果等。在“通知撰写”微课中笔者主要采用学生熟知的500强名企的一份公文处理任务作为实践操作的项目,以此为主线进行设计。
3.过程设计
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这里的教学设计即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微课教学过程设计是课程具体流程的设计,包括导入设计、衔接设计、提问设计、结语设计、课后思考或练习设计,有的也包括板书设计。
笔者制作的微课,在片头展现了学校风貌和主讲教师信息以及微课的主题,迅速切题,突出教学内容。导入设计开门见题,抛出具体任务,再根据“通知撰写步骤”逐步进行问题和练习题的设计。要在最短的时候达到最好的导入效果,我们可借鉴开门见山、开门见问等方式。好的衔接能让分割的教学步骤无缝拼接在一起,在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进行下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可巧用逻辑联接或素材重现等方式。设计提问应注意问题的关键性、适宜性、趣味性、启发性、挑战性、层次性、指向性。结语是对课程的归纳及后续课程的引入,因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引人入胜的结语设计是必备的。课后思考或练习设计则应当注意针对性、反馈性、复习性、拓展性、探究性、实践性等。板书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需把握好必要、直观、示范及审美的原则。 4.视频设计/课件设计
研究发现,88.9%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视频的制作具有相当程度的难度,包含视频拍摄、制作、后期编辑加工、合成输出等过程。目前,微课视频的制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或者DV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Screencast、Camtasia studio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Flash、PPT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及以上工具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微课ppt设计方面,有研究者认为ppt的张数不宜超过30张,频繁的幻灯片切换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ppt的画面最好是以浅色背景为主,烘托知识本身,避免舍本逐末;动画设计应恰如其分,避免哗众取宠;文字尽量简明扼要、逻辑流畅、重点突出,避免对知识失焦导致的注意力分散。
三、微课应用于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管理类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之比通常为3:7、4:6,4:6通常仅适用于跨专业的选修课程,3:7模式最为常见。不难看出传统管理类课程更看中期末考核成绩,而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较为弱化,致使大学生善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通过临考前几天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及学业。而微课强调过程学习,它让学生在交互中参与课堂学习,这种参与式学习较之传统的学习模式而言,对新知识、新技能更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微课学习中,过程比结果重要,因而在考核模式上应另辟蹊径。
微课的考核,我们应偏重过程考核,赋予平时成绩更多的权重。对于将管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专业,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之比可以由3:7提升到4:6,对于跨专业的管理类选修课程,可由4:6提高到5:5。笔者在《企业行政管理》授课中增加了过程考核,将平时与期末考核比例设定为5:5,侧重于评价学习过程中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平时考核拓展到除考勤、作业、讨论、回答问题等领域外的预习效果考评、复习总结考评及同伴互评等领域。这种考核模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投机性,促使他们用更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其次帮助努力的同学降低因一次考试失误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为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较于传统模式的考核,这种偏过程导向的考核更加公平和科学,是目前微课考核中最为合理的考核模式。
四、总结及展望
1.总结
教无定法,法无绝对,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优劣兼具。微课虽然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但在设计开发的前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体力、耐力、智力和毅力,对教师是一种严肃的考验。
2.展望
微课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还有很多尚未完善的地方,值得学者深入探索,如:“微”配套的研究、微课聚合的研究、微课常态化的推进、微平台的搭建等,微课需要教育工作者协作努力,其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