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工作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党建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从内容、形式、手段、方法、机制、体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在组织建设方面围绕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了种种有益的探索,还运用网络扩展党支部工作舞台,出现了网上党员之家、党支部QQ群、党支部官方微博、微信等组织形式,线上线下互动共建,对实现组织全覆盖、增强党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增强党支部凝聚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党支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学生党支部自身没有较好地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模式”的惯性使得党支部组织生活呆板生硬、缺乏新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许多党支部缺乏自己的特色品牌,党建龙头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活跃性大,支部委员流动性强,且趋向高年级化,党建干部队伍不足,这对党支部建设带来一定的冲击。对高年级学生党员而言,由于学业、就业压力导致他们参与支部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如何有效地调动高年级学生支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愿意承担责任、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支部建设,这是一个难点问题。此外,学生党支部在评优机制体系之外缺乏一套实效性的激励措施,因此结合实际建立党务工作的考核制度,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提高党员的学习、工作表现和党性修养,增强基层党员的组织责任感,进而激发基层党支部释放活力,实现创新发展。
二、基于目标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原则
高校党建工作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明确的目标、细化的标准、严格的制度、量化的考核构建起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环境,使基层党建工作操作有规范、实施有准则、建设有目标、效果有评估 [1] 。实际工作中,应基于三个原则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
(一)注重导向性原则,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的引导和指向
目标导向重在围绕增强支部凝聚力与创造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高党员整体素质、激发党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核心任务进行,内容导向是进一步规范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使党支部建设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强调可操作性原则
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应做到结合学生党支部实际设定,增强学生主体性,减少功利性,规范自下而上的民主,通过上下互动沟通、参与同步推进双向民主,形成系统的有实效性的目标体系。
(三)坚持目标与结果相统一的原则
将目标实施内容层层分解,建立党员、党支部目标管理档案,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应总结经验,及时改进,做到既注重目标实施,又注重与过程、结果融合,保障目标化管理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推进。同时明确责任主体,以权责明晰、管理有力的党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党组织生活有序运转。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创新性建设的路径思考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激励人的积极性[2]。如何建立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构建具有实效性的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体系,真正有效地发挥其战斗堡垒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可以从完善机制体制、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党员主体意识等方面发力,确保学生党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一)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是增强党支部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是学生党建工作运行中的各要素、各环节有机构成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系统[3]。基层党建工作的正确、有效运转,是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制度保障推进基础工作标准化建设,就要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党员发展准入机制、考察审核、培养教育、组织管理、监督考核、评估等方面制定实施细则与操作规范;探索党建协同机制,发挥党建与学风建设、文明修身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工作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合力,打造党建共同体;依托“党团共建、教育培训、定岗明责、述职考评、评优表彰、存档入库”等六大机制,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的系统运行机制和全程化培养体系;注重目标管理档案的整理,参照党员档案、文书档案等归档整理办法,对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分类建立目标管理档案,在资料管理等方面制定操作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党建制度化和标准化进程。
(二)重视人力资源机制是聚合党支部内力的关键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是重中之重。注重思想素质审核,从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着手,优中选优,将真正优秀的人吸收进党组织中来;牢抓党员教育培训这一基础性工程,坚持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等不同人群加强分类指导与培训,明确“成长学习化”和“学习成长化”,引导学生党员由阶段学习理念向终身学习理念转化,由局部学习理念向整体学习理念转化[4];以提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尽责能力为主要目标优选基层党支部书记;以增强党性、提升素质为重点选拔任用学生党务工作者;以增强学生党员的群众工作能力为党支部工作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优化基层党建工作内容,扩大覆盖,实现党支部与全体大学生相共振相契合,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之外的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此外,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护党员的合法权益,建立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爱的党员关护工作机制,建立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6],服务党员发展也必不可少。
(三)健全激励管理机制是激发党支部活力的保障
探索建立以政策激励、工作指导、干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党组织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心和帮扶机制,发挥好制度的重要保障作用,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评议,落实对党支部、党员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意识,建立学生党员实践目标管理个人档案,将其与入党积极分子考核、党员考核、党员示范岗建设相结合,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将学生党支部工作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将党支部工作渗透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环节,以学生实际成长成才来检验党支部的建设效果[7];以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党支部目标管理的中心环节,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以解决广大党员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将支部发展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相结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支部发展的无限生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5774.html下一篇:论高校政府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