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对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高校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意义追踪
建设一支服务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既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性质,又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师生党员和群众的诉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体现
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着重强调的是“服务”二字。高校基层党组织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延伸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3]换句话说,人民群众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并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它的根本宗旨和最高原则。
(二)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基础工程
高校党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一个缩影。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要求①,这些要求涉及到组织制度、干部作风、群众监督等方面内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成人员多为师生,对他们的有效培养有着“一层激起千层浪”的功效。一方面,他们在学习意识和能力上都较有优势,做好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给其他单位和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高校党组织培养的师生党员,在毕业之后会渗入到各类单位组织,他们身体力行的良好作风会给工作单位的党建工作带去清风拂面的效果。
(三)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有益举措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大学生对这个世界满怀好奇,但在辨别吸收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西方某些意识形态的蛊惑,被“享受主义”“奢靡之风”刺激,被货币观念冲击,甚至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全盘否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党员很难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甚至抛下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能有效唤醒党员的服务意识,督促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困境分析
从整体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总方向上还是秉承密切联系群众、认真服务广大师生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些许问题。比如,服务意识仍待加强、骨干队伍建设还需提升、服务形式有待更新。
(一)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要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这个目标区别于其他目标的点便在“服务”二字上。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还是根据上级文件通知、会议精神,向本基层组织成员传达而已。这种重视管理忽视服务的工作形式,达不到师生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期待;这种强调义务弱化关怀的工作作风,达不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出现这问题的根源便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还没有把服务意识完全装进工作的大脑。
(二)骨干队伍建设还需提升
一方面,对基层学生党组织而言,党员骨干流动性大。每年的升学和毕业,伴随着的是大量学生党员的迁进和迁出。从经验上来说,基层党务人员流动性大,骨干队伍建设难以稳定持续。另一方面,对基层教师党组织而言,兼任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教师成立的基层党组织服务人员可能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兼任的党内职务工作不上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服务职能的发挥。
(三)服务形式有待更新
高校无论是在接收思想前沿还是模式创新上,都有敢为人先的尝试。然而,我们在走访了解中发现,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服务形式仍然保持在支部接收新党员的时候才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这种单一的服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党员师生密切联系的需求。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是众多组织和个人喜好的即时通讯工具,然而笔者分别在新浪微博和微信以“学生党支部”为关键词进行找人和公众号搜索时,微博只有找到一个高校学生党组织,微信搜索出的公众号则为零。
三、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化解策略
创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不仅关乎到党组织如何引领当代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涉及到党的自身建设,努力构建一支团结奋进的共产党员队伍,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添砖加瓦。那么,创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可以选择从巩固理念出发,并保障队伍建设,最终更新服务模式,全方位多角度,逐步推荐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行为
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出现的种种问题,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把“以人为本”理念深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理念上破除过去的领导模式,切切实实强化服务意识。
一方面,变强制命令为温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并非制定政策的部门,要把“官本位”变为“民本位”,要改变依靠外力强制发布命令、部署任务、统制全局的工作形式。而是通过建设性的以及支撑性的服务,架起师生党员与党之间亲密关系的桥梁,让基层党组织在师生党员的合力上实现价值增值。 另一方面,变轻浮于表变为深掘于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才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创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着力点不能单纯依靠上级指示。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在“充分尊重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师生党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注重服务的细节,提供群众融入性服务平台。
(二)提升队伍建设,完善服务机制
创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是建设一支有开阔眼界、有改革魄力、有施行能力的骨干队伍。
首先,开阔眼界,创新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只有任人唯贤的领导,才能得到队伍的信服。因此在加强队伍建设的时候,尤其需要重视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通过公正公平的回请、聘任、下派和外调等渠道,把品行端正、能力突出、有思想的优秀人才吸引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就职。另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能注重文凭,努力给优秀的年轻人机会,建立后备干部储备库。
其次,科学布局,联合培养师生党员机制。目前高校的基层党支部一般分为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这种分开管理的模式也让师生党员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职员工党员在工作经历、生活阅历、学习方法上比学生党员有更丰富的经验,学生党员在工作积极性上更有活力,只有将两类基层党组织通过一定的活动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其服务特色。学校与社会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学术研究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为更好了解社会的,何不以此为衔接点,组织师生党员到农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并借此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培训他们的业务技能,把师生党员双双培养成全面型服务人才。
再次,加强监督,健全党员激励约束机制。对师生党员干部,都要做好奖惩分明,这将有效增强高校基层党员同志的工作激情,成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利保障。结合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特点,推行目标责任制,严格按照责任内的各项指标进行年度或季度考核,必要时候加入群众评审。并根据评审内容对党员干部进行奖惩责罚。
(三)立足工作实际,更新服务模式
之所以提出建设服务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说明我们现在所行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仍需提高。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今有“得天下者,解民需”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也面临各类新情况,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是其发挥好服务职能的不竭动力。
一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法。单一的工作形态很难与广大师生党员和群众的需求有效对接,不能真正做到为便民利民。有学生党员反应转出和转入党组织关系程序复杂,那我们可以优化流程,整合力量,做到一站式、代办式新型便民方法。当前存在一种普遍现象,不少入党积极分子申请入党原因只是因为可能以后有助于他的仕途,而非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信仰;不少积极分子并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有关系好的同学是党员所以轻松通过筛选。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加纯净和优秀,包括纯净的入党动机、单纯的人际关系以及优秀的共产党员本身。那么,我们的推选制度是不是可以做出相关调整,入选出真正纯净而优秀的共产党员。
二要借鉴适用的服务平台和载体。当互联网+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之时,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时候与时俱进,将新媒体与党建融合起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传递上级会议精神或下一阶段工作重点,这种线上宣传模式可以是丰富活泼的,通过各类和活动提高线上平台的关注度,能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传达信息的效率,同时节省掉了开传统会议的时间,并且弱化党与群众的距离感。届时,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在网络领域服务工作便可在实体领域的基础上锦上添花,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这样双管齐下,最终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②可见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作为高校党建的工作的活力源泉,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都应当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模式与师生诉求相对接,才能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4-10/09/content_101317471_3.htm
②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9/content_2798452.htm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5921.html上一篇:浅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德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