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呈上升的态势,建设高质量的高校博物馆是大学内涵发展到新阶段面对的新问题,本文以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为例,探讨了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践行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应用模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内涵。
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标志着我国第一座高校博物馆出现。21世纪以来,随着科教兴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已有300余座[1],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的一支新兴力量。
目前,高校博物馆大体上分为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三大类型。从类型上看,自然博物馆数量占了一半以上,综合博物馆较少,而且大多为新建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博物馆这些年的发展趋势[2]。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高校博物馆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高校博物馆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教育学习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是东北林业大学携手社会各界共同建设的,展陈面积约11 000平方米,自2013年6月试运行到2015年7月,两年间共接待69 593人,其中校内观众24 378人,占参观总人数35%。东北林业大学现有师生25 000余人,平均每人参观一次森林博物馆。
二、高校博物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高校博物馆通过收藏展品、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辅助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有本校特色的高校博物馆,配合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随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成为校园文化积淀的载体和传承校园文化的空间。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是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林学特色专业教育和研究优势,契合“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文化价值观,与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它是我国首家以森林为主题的专题类博物馆,从森林与自然、森林与人类两大方向诠释了森林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展示了我国我国林业文明发展史的历史进程和林业科技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根据东北林业大学行业特色和教育特色开展藏品收藏,以林型(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作为馆藏基石,收藏动物、植物、化石、昆虫等标本4000余件,采用图像、视频、文字、实物、4D通道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国现有森林系统,充分展示了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从而提高参观者在森林文化学习中的兴趣性与积极性。
(二)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载体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高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也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在许多高校,博物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拓宽了校园文化展示的广度和深度,各高校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积极搭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以创建一流林业大学为主要目标,以培养林业优秀人才为起点,进一步拓展教学主渠道,开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修身森林筑梦人生”“溯源森林原创精神,心系森林文化传承”等志愿者实践活动和“感悟森林,逐梦东林”等主题的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能力,促进全面成长成才。
其次,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注重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现已成为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辅助部门,成为体现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作为学校教学第二课堂,林学、动物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教师每学期在博物馆为学生提供教学活动和课外辅导。自试运行两年来,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共接待大学生22 494人,在为教学科研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播森林文化,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和推广林业知识的作用。
再次,面向社会做好科普教育。试运行两年来,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共接待校外观众45 215人,占参观总人数65%,其中小学生有9 180人,中学生有970人,成为向青少年传播森林文化、树立保护自然理念、彰显森林之美的辐射源。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现为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和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多种的展示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普及林学科学知识,开展素质教育。
(三)高校博物馆传递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延伸了校园文化育人的深度
高校博物馆是学校的文化景观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者,又是传承本校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者,传递了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林业精神的展示,以有形的物品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展示森林与自然、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传承林业精神,弘扬森林文化,传播森林与人类休戚与共的生态理念,是一种形象鲜明的教育展示方式,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延伸。例如,馆内的森林工具展区是不同历史时期林业精神的展示,传统家居、交通等展陈则体现了过去时代的风俗习惯……以此培养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人文情怀,延续森林文化,传承生态文明。 高校博物馆作为教育领域的独特平台,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已成为森林文化的新地标,生态文明的新窗口,森林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所有森林文化热爱者的交流平台。
三、高校博物馆实践模式探索
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的文化阵地,其建设要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发挥好载体作用,探索实践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各高校博物馆逐步探索实践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一)注重突出主题,不断丰富展陈,发挥文化共享作用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的固定展陈是森林与自然、森林与人类、美丽森林和生态文明三大展区,彰显学校六十余年的文化底蕴,同时诸多临时展览,又给师生提供了展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舞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例如:“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森林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览是以“红松阔叶林”暨黑土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将森林与人类长期共存所形成的衣食住行、思想信仰以及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等文化精髓,进行有机组合,让师生和公众直观地理解森林文化的内涵,领略自然之美、森林之美和生命之美。“花人相处花人合一”花卉作品展,展览了鲜花、干花等作品,流连于展厅之间,不仅使人陶醉于自然的清新,也把人之巧思和技艺之美有机融合,展示了师生的艺术创造。
固定展陈和临时展览相互补充,丰富了展陈内容,增强了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的吸引力,丰富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文化共享的作用。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参观博物馆都是自发的、主动的,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展陈、体验多媒体等方式,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博物馆集知识教育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体验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最大成效。
(二)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文化活动,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发挥绿色文化阵地的优势,创新文化传播模式,从单向的课堂教学式模式向多元化、大众化的互动模式发展,组织贴近师生、贴近社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增强了博物馆的文化感染力,起到文化吸收和文化辐射的双重效应。博物馆举办了全国林业科技活动周――专家科普报告会活动,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生动的科普课,同时弘扬森林文化,传播绿色环保理念,号召公众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做好林业科普教育活动。利用学校人才与资源优势,举办专题科普讲座,将知识聚集与专业教育对接,既吸引校内师生,又增强了高校博物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建立文化基地,做好文化传承,为中小学生传播知识
高校博物馆以文物为核心,通过收藏保存、展览展示、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引领、弘扬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高校博物馆更应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使命。以中小学生为目标群体,利用馆藏和场所优势,建立传统文化基地,传播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传统,使中小学生中从青少年时期就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建立了茶文化工作室、传统手工文化工作室等作为传统文化基地,向中小学生传播中华森林文化。馆内志愿者走出校园,到社区、中小学举办宣讲活动,传播茶文化、森林文化;到留学生中心举办中国传统手工宣讲,传播传统手工文化。博物馆也将森林文化和生态文明从校园辐射到社会,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发挥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志愿者走进中小学校园,让中小学生提前领略大学校园文化和东林独有的林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开展文化熏陶,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6144.html下一篇: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