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背景。大学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创业主力军,之前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偏低,麦克思研究院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得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2%,2013年的2.3%到2014年的2.9%,远低于美国20%~30%的自主创业比例,但是从国家2015年开始推行大众创业政策以来,随着创业环境的迅速优化,2015年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较前一年翻了一番,逾千万的网络创业群体中,大学生占了六成,随着政策进一步的深化落实,相信大学生创业将会引来一个爆发性增长。
随着国家到地方到高校的创业指导思想和实践环境的不断完善,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出发点和第一孵化基地,担负着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创业指导和创业环境的重要任务。《中国创新创业2015年度报告》指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政策都在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新创业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完善中,而内因即大学生创业意愿,则需要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因为大学生创业意愿体现出个体差异性,受到性格、既有知识、自我效能、网络支持、先验知识、特别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
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其创业意识觉醒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国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是要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政府教育改革目标,以教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着力点,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指导、文化引领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堂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和学的主要结合点,因此掌握了课堂教育就掌握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重视了课堂教育就抓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改革课堂教育可以从两个方向着手,一个是教学方法,另一个是教学规模。教学方法上,现行的高校教育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遵循着书本理论知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会结合自身科研进行适当扩展,但仍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被很多老师奉为圭臬,但这种讲授、理解、记忆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很多文献证明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更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吸引学生参与互动、理解、创新的学习模式。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急需升级课堂模式,将单向传授变为效率更高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学生迅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其学习热情,互动模式可以是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教学方法。教学规模上,为了提高所有学生互动的参与率,小班化教学是发展趋势。高校教师作为前沿知识的研究者,有义务在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激发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掌握知识的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获取所需知识。老师的功能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引导者,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不同,完全的自主学习的学习难度较高,学习效率也低于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效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较为顺利地自主学习,特别是较低年纪的学生,其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对于难度较大的研究性自主学习缺乏适应能力。但在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终生学习是任何职业者都不能避免的,自主学习终究会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如果在高校教育阶段就可以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会带来很多好处。同时,虽然早期的自主学习或者无目的的自主学习虽然存在效率较低的缺陷,但在老师的辅导下,自主学习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甚至超过传统教授式学习方法。学生在习惯于自主学习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或发散式研究,激发创新意识。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主学习的发散性特征,学生会通过信息网络接触各种创新创业案例,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环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环节。通过对以往较为单一的实践过程进行改变,减少实验性实践内容引入更多应用性、综合性实验,并将专题训练、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创新创业、课程竞赛等多种模式引入实践环节,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各种竞赛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参与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以竞赛活动为抓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并为获奖学生提供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形成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的氛围,同时聘请专职教师担任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的专职指导,提高学科竞赛水平。学校为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可以开放相关实验室供学生使用,通过合理的实验制度安排,提供场地上的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习性组织,自主确定实践任务、实践环节,并形成自我考核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文化引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当地创新创业活动的活跃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创新创业成为社会有力声音的总体氛围下,学校应该对创新创业声音的传播达到清晰化的效果。高校是象牙塔的惯性思维正在社会活跃度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逐步被打破,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倾听社会的声音,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精神,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如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创新创业讲座,邀请各行各业成功的创业人士到学校举办交流活动,提供创业宣传讲座,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告诉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挫折和应对技巧。同时创业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创业做预演,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比赛通过模拟创新创业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在,让其积累一定的经验,使其在真正创业时避免弯路。同时针对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点子,学校可以通过创业扶持基金,以投资或入股形式,扶持学生真正创业,或者为社会资本和优秀创意之间牵线搭桥,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变为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为鼓励创业,学校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政策文件咨询,主动为创业学生群体提供相关咨询,学校广播和报纸都可以对创业政策和活动进行宣传,特别是校园创业成功的案例宣传,可以使学生更主动投入到创业这一新的活动中,使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成为一种时尚;还可以制定学生休学创业的管理办法文件,使学生创业时免去学业问题的后顾之忧。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全社会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这股力量需要引导出来迸发其巨大力量。在社会条件、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金融支持等各方面不断完善的条件下,高校需要将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利好消息准确传递给大学生,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激情,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实践指导和文化引领这四个方面的改善都可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高校在2020年形成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能力,对高校改革提出明确目标,高校需要围绕这个目标不断前进,从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6726.html上一篇:二维码在高校招生测试中的应用概述
下一篇:高校学前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