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拔尖创新生源选拔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生源的选拔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生源选拔机制,不能挑选到优质的生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国内实施拔尖创新计划的各高校的实践经验的研究表明,财经类高校拔尖创新生源的选择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取高考直接录取与在新生中二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考直接录取的拔尖生主要是看高考成绩,二次选拔可以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推荐、学校初审并进行体能水平、智力水平、英语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试,以便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拔尖创新班培养。经过学校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经过深入细致研究,确定两者的比例。其中从大一学生中选拔是重点。首先对学生资格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选拔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按照各专业招录名额的一定百分比确定进入综合素质和外语应用能力面试的名单;最后,根据学生的笔试和面试的综合成绩确定录取名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管理机制
如果学生被选入拔尖班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那么,不但很容易滋长惰性,而且,也不利于激发那些初选未能入选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必须对拔尖创新班采用动态管理,即在学期末淘汰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并再次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拔尖班。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拔尖人才进行严格选拔,每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不适合“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分流到其他专业。从入学到结业,经过两轮分流淘汰,淘汰率为1/3以上,通过竞争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吉林大学唐敖庆班采取“末位淘汰制”,根据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结果,对学生进行“优胜劣汰”。[1]这些行之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值得财经类高校学习和效仿。财经类高校也应该对于拔尖班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按照一定标准淘汰一定数量的学生,同时增补一部分学生,使得拔尖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竞争和奋进的氛围中。
三、减少课程学分总量要求,加大教学强度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学生四年大学需要完成150学分左右,五六十门课程,这个标准实在是太高了。我们有必要就此与美国大学本科课程数量作一些简单比较,就可以对此有更直观的感受。哈佛大学的学制也是本科四年,哈佛大学的规定是本科四年要求完成课程32门,也就是每个学期平均选课是四门。芝加哥大学的规定是要求本科四年完成课程42门,亦即平均每学期选课是三门半。[2]
不难看出,我国本科生每个学期选修的课程数量要比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多得多,几乎是美国学生的两倍到三倍。然而,教学质量与学习强度与选课门数不仅不成正比,却往往成反比。与哈佛、耶鲁、芝加哥等世界名校相比,我们存在的重大问题就是学生课程数量太多,强度又相差太远。其实这两者也是密切联系甚至有因果关系的。课程数量如此之多,也就很难在强度上有太多要求。学生们之所以一学期能够应付10门课,是因为课程强度太小,要求过低。反过来说,他们之所以学习深度和强度都不够,又与他们要应付的课程太多有关,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有必要参照世界名校的标准,降低拔尖创新班学生的学分要求。在减少必须修满的课程总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加大教学强度,逐步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和过渡。否则,学生为难以凑够学分叫苦不迭,为了应付课堂教学疲于奔命,对知识的掌握蜻蜓点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采取更合理的考试方式,以激励学生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试和分数,对于中国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学生的激励与引导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大学生而言,考试和分数无疑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怎样的考试制度和方式,就有怎样的教育。考试方式不同,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会对学生学习的方式及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前所述,考试成绩也会成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淘汰的主要依据,因此,对于期末考核理应高度重视。如果我们在课上强调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性,考试的时候考察的却仍然是死记硬背的功夫,那么我们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鼓励学生猜题押题和背题,这很容易在不经意间逐渐削弱所有一切可能创造最佳学习环境的努力。目前各财经类高校的考试方式基本上都是闭卷考试,题目多数还是强调标准答案的客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们往往平时记记笔记,主要依靠考前临时抱佛脚,狂背几天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不久,看过的东西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选拔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甚至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新的考核方式,并且在学生考核评价上,应该完成从考核知识为主到考核能力为主的转变。毕竟,随着搜索技术的发达,单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某个知识点是否记下来,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一些在网上可以直接搜索就有答案的问题也不值得一考。
我们应该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要多出一些可以考核学生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开放性试题,考核学生的思维水平,考核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并根据这些方面能力的高下分配分数,激励学生在培养相关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激励学生死记硬背。在这方面很多大师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芝加哥大学的奈特教授对学生说,考试的题目年年一样,但答案却会不同。赫舒拉发教授对学生说,这个试题我没有答案,却可以问,因为无论你怎样答我也可以按你的思维的高下而给分数的。应该考的是思考方式而不是知识。因为懂得思考方法的人,能够胜任工作的可能性更高,所以,重要的是基本的思考路径,而不是知识。总之,既然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最需要发展的能力,我们的考试就必须能体现出对这些能力的考核,并激励学生发展相关能力,而不应拘泥于具体知识的考核。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6912.html上一篇: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下一篇: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