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
高校青年自组织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青年自组织的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日益突显。2012年共青团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青年自组织的建设纳入了团建工作中,提出要大力加强青年自组织、青年兴趣组织、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兴领域的团建工作,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2]。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蕴涵着高校、网络与青年自组织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具有存在的普遍性与种类的多样性、形成的自足性与运转的开放性、暂时的集结性与固化的常态性、较高的开放性与较低的信任性、参与的主体性与需求的多元性等特征[1],包括趣缘关系型、业缘关系型、地缘关系型、利缘关系型、公益服务型五种类型,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特点。
1、群体聚合的高效性。青年自组织的固有特点与高校青年群体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青年群体参与青年自组织的活动积极性高,促使高校青年向青年自组织的形成类型高效聚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2、组织模式的多元性。在社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创新、网络媒体技术飞跃的背景下,青年自组织充分满足了高校青年群体追求自由、向往平等的个体需求,与传统的青年组织相比,其组织模式更趋于多元化。
3、社会参与的多样性。社会参与在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服务、志愿活动体现了青年群体的社会价值,迎合了高校青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其社会参与模式基于网络平台也更加多样化。
4、组织机制的规范性。随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规模壮大,其内部规范机制也在逐渐完善,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共青团的着重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自组织的运作和发展。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出现是历史偶然性与现实必然性的契合,是高校日益崛起的新兴力量,在引领高校青年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出了如散布网络不利信息、诱发网络安全隐患、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等诸多弊端,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
1、内部发展动力不足。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形态,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存在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及管理无序等问题,部分青年自组织还处于过渡时期,内部成员因为某一共同目标聚集,但是缺少有效的管理与长效的引导,最终导致组织停滞不前,甚至名存实亡,影响到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2、组织成员流失严重。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准入规范,活动运行的松散无序都影响了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造成组织内部的凝聚性差,内部成员的严重流失,不利于高校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造成青年群体的不稳定性。
3、社会活动“去政治性”。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热衷于社会活动,但由于其形成特点与组织的非政府性导致活动无法深入到社会事务内核,部分成员无法充分表达个人意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共青团对青年自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介入不够,这易诱发社会公共舆论事件和网络舆情风险,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与稳定。
4、制度体系“去约束性”。青年自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准入政策的缺失导致组织成员内部的约束力不强,组织领导管理机制匮乏,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共青团易忽视青年自组织的存在,相较于其他正式组织和社团,缺乏管理和引导的长效机制,致使青年自组织内部管理松散无序。
5、管理引导缺失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共青团对青年自组织缺乏充足的关注,尤其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巨大张力下,理论认知与现实实践的反差较大,无法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向与思想根源的现实问题[3],无法根据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管理。
三、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五位一体思想教育模式的建构
基于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引导青年自组织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其特点及优势,使其成为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共青团的关注焦点。本文提出建立社会支持、高校管理、网络监控、青年主导、共青团引领五位一体的思想教育模式,以改善和促进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培育青年自组织的社会性。建立社会支持机制,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是促进青年自组织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大环境,健全相应的法制法规,强化青年自组织内外部资源整合,积极引导青年自组织,促进培育青年群体的公民意识和社会精神,提升青年群体的自治能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通过社会各部门与青年自组织的合作增进其自治能力,使青年自组织充分参与到社会事务活动中,从而提高青年自组织的社会意识和服务能力。 2、转变高校管理理念,提升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性。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网络青年自组织,是推动青年自组织发展性的坚实保障。在保证对青年自组织政治引导与资源支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发展特点,创新工作模式,分类引导,构建多元化的青年自组织发展空间,同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共青团的介入,完善青年自组织内部的制度管理与准入机制,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入备案机制,综合校园文化对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进行规划,不断探索创新,增强服务意识,鼓励和支持青年自组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发展能力。
3、加强网络监控机制,完善青年自组织的网络性。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加强网络监控机制,是完善青年自组织网络性的有效支持。借助网络正能量的传播,构建多维度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提升青年自组织成员的认知能力,辩证的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强化网上网下联动的网络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基础建设与成员素质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考核体系,注重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借助网络平台提高青年自组织的活动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以促进青年自组织网络性的形成。
4、重视青年主导优势,塑造青年自组织的自控性。重视青年骨干主导优势,关注边缘青年群体的个体需求,是塑造青年自组织自控性的内在动力。依托青年骨干建立与培育网络青年自组织,充分发挥核心成员的榜样作用,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激发组织成员的参与热情,提高青年学生判定网络舆论是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青年群体独立处理问题与抵抗压力的综合能力,通过青年的自主管理带动青年自组织的自主发展,有效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发挥青年群体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与时俱进,进一步落实青年自组织的自控性与可持续性。
5、发挥共青团引领作用,深化青年自组织的凝聚性。发挥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拓展党团组织的有效覆盖,是深化青年自组织凝聚性的组织要求。以基层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以创建为抓手,以提高为目的,积极介入青年自组织的引导与服务,促进青年自组织不断巩固基层建设、设置组织机制,使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提高青年自组织的生命力,同时提供资源供应与服务指导,使青年自组织更加专业化、品牌化,正确引导青年群体健康有序发展,使网络青年自组织建设成为高校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7035.html下一篇: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