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党中央“四个全面”治国理政布局的展开,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高校审美教育呈现了广阔的前景。但目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状况与中央的要求仍有差距,形势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定期进行的各类评估检查中,均缺少对学校审美教育工作内容的评估,更缺少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缺少监督检查机制,致使美育在高校的实施仍然还很薄弱。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这个缺失归结为理论上缺课,实际中缺美。
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最理想的教育
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美育的国家之一。据考古发现,我们的远古先人们早在原始社会就懂得用兽骨、兽皮、贝壳等制成饰物佩带在身上,体现出我们的祖先初始的审美欲望和对劳动创造美的崇拜与追求。在周代就出现了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在之后的漫长社会变革中,无论是音乐、绘画、雕塑、书法、诗词,还是小说、戏曲乃至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等,美育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伴。在近代中国,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人也都十分重视和强调美育。但新中国成立后,美育的发展过程却是曲折的。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几经起落。建国初期,教育部曾将美育列为与德、智、体同等的地位,强调美育在整个教育机制中的重要意义。而在1957年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却取消了美育的位置,“文革”中,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绝迹。不仅如此,人们在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在教育中给“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却经过了长期的反复认识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美育才再次被提上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重新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表述在党的教育方针中。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将美育确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就充分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没有对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最理想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等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美育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其中就包含有美育;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包含有美育;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同样包含有美育。固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国民中实现一定的普及率,但重点应该是青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因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学生更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当代中国,随着社会转型全方位、多向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群体间矛盾加剧、社会成员行为失范以及社会主导价值观失落等。由于经济社会矛盾凸显,面对转型社会的各种新问题,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迷茫,对改革开放产生片面的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文化思潮也会给学生带来冲击,产生对既有价值、理念的反思和追问。这对政治敏感度高而理论辨识力有限的大学生来说,也极易影响其群体思想的稳定。更不可否认,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消极思潮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也会影响到在校学生,很容使他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发生扭曲。而不良的审美观往往使他们无视美、歪曲美,甚至以丑为美。
二、目前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理论上缺课,是指学校没有系统开设《美学》《美学修养》等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审美教育或美学知识教育。据专家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在我国高校中目前很普遍。所谓实际中缺美,是说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美却不会美,更不会审美。目前在审美教育方面尚缺乏示范性的学校,迫切需要我们从高校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力量缺乏,学校急需增加对美育师资人员的引进。在美育的课程建设方面也没有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由于美育教学课程偏少,学生学习美育和审美教育的空间偏小。而且学时也偏少,达不到美育教育的目的。美育教材也很少,适用性强的经典教材更少,有的教材理论性强,抽象性高,感染性却较弱。如果上述问题不被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三、高校美育教育面临新机遇,大审美经济呼唤大审美教育
2001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2004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审美经济展开的讨论也持续发酵,一度成为热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即短缺经济时代,缺乏有效供给。那个年代是“人抢商品”,衣食用品都是凭票限量供应。而现在是“商品抢人”,商品广告铺天盖地夺人眼球。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精神生活也必然有更高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两千多年前墨子就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据此,“体验经济”“大审美经济”成了当下学术关键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十三五”期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共享美好生活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我国社会步入了“大审美经济”时代,同时也步入了精神文明和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就曾这样说过,“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就必发达”。大审美经济要求大审美教育。随着党中央“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展开,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一个国家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大审美教育即全方位审美教育新格局开始形成。这个新格局以“四个全面”为统领,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为目的,若干个“系统工程”即多种以美育人途径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审美教育大格局。这个大格局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社会的审美化。从学校层面讲,构建审美教育的新格局同时也是高校审美教育的自身改革。它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教育工程,它要求美育不仅要融入课堂教学,还要渗透、延伸于学校教育的所有领域。
四、对构建高校审美教育新格局的设想和建议
(一)实施反腐倡廉建设工程,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推动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的基础,更为“扬美弃丑”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前提。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为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党风在各种风气中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党风正则校风好、教风严、学风浓。学校是传承文明和培育人才的场所,理应引领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廉洁文化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充实和完善。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保证我国下一代不腐败,廉政教育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从青年抓起、从学校抓起。这是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大事,是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也是全世界的普遍选择。根据高校已有做法,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基本原则是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把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自觉地渗透于德育和审美教育中,使三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其二,与其他课堂学科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在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廉洁教育资源,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其三,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中,要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之中,以廉洁教育促进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学术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推动形成崇廉尚洁、弘扬正气的良好风气。其四,与学校党建工作相结合,教育党员和干部按三严三实要求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其五,突出重点。干部和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核心。在教育内容上要有所侧重。比如,在党员干部层面坚持开展以“做勤廉表率,促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教师和干部层面坚持开展“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诸如“师德建设活动月”“廉洁文化建设年”及“警示教育周”等为契机,组织教职工学习师德规范和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在学生层面坚持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
(二)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1.坚持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紧紧围绕节日主题,把握我国传统节日的思想道德内涵,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合起来,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重要途径。
2.把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争做文明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提升文明素养。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实践。让学生们牢记,当今社会,生存就是竞争,你要生存就必须是强者。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大学生的文艺体育艺术活动,为审美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审美教育不在于培养几个艺术家,而在于造就一代有情商、有责任、有良好人文素质的新人。而文体艺术活动正是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首先要按届次把学校大型活动认真抓好,并力争办成精品;中型活动由各院系组织,力争办出特色;小型活动由社团负责,力争做到常规;品牌活动调动班级力量,力争达到普及。学校要通过认真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达到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全面提升。
5.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求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建立校、院、系分层管理体系,确保每个社团都有特色活动,保证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6.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从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出发,通过进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将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机会。学校要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引导学生求知以真、厚德以善、树人以美。要求学生用美的标准、高雅的品位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主动弃丑扬美,从善如流。
1.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深化办学理念,培育大学精神,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要求,强化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断加强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按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高校“质量工程”,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优秀人才。尤其是要让师生都明白,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而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一代高水平、高目标、高智商和高情商的新型创业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知识,就难有创新。 2.制度文化建设重点应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把规章制度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生机制,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认真抓好师德师风教育和学风教风建设,突出解决好教师中“教书不育人”“在岗不敬业”现象,完善廉洁从政、廉洁从教的行为规范。要特别重视“学习型大学”建设,并把学习型大学建设列为学校各项建设之首,常抓不懈。
4.环境文化建设应着重强调环境的育人功能,以美育美。要以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审美眼光设计和建造园林景观和文化景点,并用文化内涵丰富的名字去加以命名。按照“绿色、高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维护和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实施高校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完善审美教育平台
完善学校美育平台的重点是对教育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高校要积极引进、选拔和培养艺术修养较高的教师从事美育教学。要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专业艺术院校进修深造。
由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高校可适当增加艺术类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艺术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高校还要充分保证对审美教育的学时安排,在课程设置上将审美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要花大气力抓好审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教材建设。鉴于目前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材不适用于一般高校学生,应结合本校实际,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教材和制订教学大纲。
要加强网络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发挥网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校园网络的服务品位和水平。要把校刊校报、电教中心、校园广播等办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和美育论坛,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多地介绍高雅文化和学术知识,拓展宣传教育内容、对象和渠道。
五、加强党对构建高校审美教育新格局的领导
构建高校审美教育的新格局关键在领导,成败在机制,重点是监督考评机制和长效机制。高校要把审美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把审美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准确地回答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确保高校的审美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7250.html下一篇: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