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2015 年1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指出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2015 年3 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互联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为“强调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为现代大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 + 教育”使高校教育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高校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1];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不管互联网技术多么先进,毕竟还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互联网也使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教学改革才能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有更好更快的提升,是每一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互联网+”环境为高校教学带来新机遇
1.1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是班级授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教师管理学生非常方便。在“互联网+”时代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太过标准,太过重视理论指导,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对学生无法因材施教,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互联网+”改变了这种封闭的形式,使高校的教育模式必然会更加开放[2]。
1.2实现了高校 “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上课时间,留给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时间非常有限。除非老师专门辅导,否则大部分学生的很多问题都得不到及时解决,教与学严重脱节。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和交流平台,如邮箱、微信、博客、QQ等,针对各种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可以交流互动。同时,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资料,授课计划,测验试题,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复习,真正将教与学落到实处,实现了因材施教。针对部分情况特殊无法在校接受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只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学线上课程,通过考核并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得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获取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加快了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步伐。高校“教与学”的深度融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最大化共享,促进教育的公平。
1.3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学习,移动网络的存在与实施彻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平台上随时随地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各种学习资源,在困惑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学生也可通过论坛之类的平台随心地与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技术,增强同学之间协作完成事情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热情极大提高。
1.4构建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师生良性互动
高校教学中,网上评教是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问题和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高校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给高校行政部门及领导评分,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监控,确保各个高校、每位教师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1.5实现多元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近年,我国“互联网+ 教育”中出现了翻转课,微课、慕课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形态,高校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班级授课的局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在高校教学中采用微课和慕课,教师将课程的操作难点录成微课,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知识点分析、交流,逐步形成所授课程的微课群,最终发展成慕课。如果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高校多元化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成效。
2 “互联网+”环境使高校教学面临新挑战
2.1高校教师的育人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教师的职业是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然而,在“互联网+”环境的教育中,教师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师生之间的交互侧重于知识和信息层面,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判断能力不足,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熏陶,让他们独自面对开放的互联网信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学生长期运用各种网络设备辅助学习,对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2.2高校学生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传统高校教育中,学生面对相对固定的知识量,知识本身的复杂度不高,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这些固定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并反复练习。遇到问题学生会去思考,思考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查找的信息很多,遇到问题几乎不去认真独立的思考,而是习惯性的选择求助于网络。比如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题目,好多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不是主动去想怎么去编程实现,而是首先想到“百度”一下,最后导致好多同学只是把网络上找到的程序拿来在计算机上运行一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长此以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必然会下降。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2.3高校课堂教学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移动网络等新技术在高校的全面渗透,互联网已经全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浏览信息,在线学习,寻求疑难问题的答案,而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在网上基本都能找到,于是出现了怪现象,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讲的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回应的越来越少,师生交集越来越少,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多媒体化的表达方式,便捷的信息获取方法,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网络上精彩的视频讲解、动画演示,也让课堂上老师的讲授相形见绌。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面临巨大挑战[4]。
3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学改革途径
3.1 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互联网+”环境下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改变 ,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向导、参谋、设计者、协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等。教师要思考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新的教育需求。作为从事高校教育的教师,要学会适时转变教学观念,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3.2高校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
高校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索,学生学习知识变成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变成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过程,缺乏思考和创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阻碍了学习型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倡导以弘扬高校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目标的自主学习,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首先,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清扫学习中的干扰因素,使用固定的学习区域、固定的学习时间,最终养成习惯并且固化。其次,加强合作互助式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利用互联网建立讨论组、参加学习论坛、参加学校的社团等方式进行合作互助式学习。通过合作互助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针对如何获取和鉴别学习资源,如何运用学习工具,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评价学习效果等问题要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在学习实施中遇到问题也要积极请教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师生友谊,而且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3.3 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
“互联网+”改善了高校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教学方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互联网+”仅仅为高校的服务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如果能够允许学生通过网络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并且允许师资人才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围绕学生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提供的高校教育,将颠覆高校、教师、学生围绕教育教学的关系,重塑高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高校教学改革必然产生阵痛和风险,但有利于高校未来的独立生存和健康发展[6]。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学也应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充分结合“互联网+”实施教学。高校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基础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同时又德才兼备的先进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