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校联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高校联盟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看出,高校联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喜人。在新形式、新环境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任重道远,“中国要从高等教育的大国向强国转变,大学也要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和资源共享”,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高校发展的新呼声。
1 中西部高校联盟的由来
高校联盟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兴起的新型的高校合作组织形式,是我国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教育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与教育国际化背景相适应的一种新趋势。中西部高校联盟的全称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协作联盟”。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出“中西部教育最强音”,由中西部14所高校(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发展”的原则组成的中西部高校联盟。参加协作联盟的高校将在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合作方式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动协作联盟各高校之间管理制度创新和经验交流,提升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
2 中西部高校联盟运行障碍
2.1 联盟成员实力水平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从联盟成员高校的办学水平来看,与东部地区高校的办学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硕士点和博士点少,某些成员高校在重点学科数、特色专业、国家教师团队等资源方面为“零”,综合教育实力水平较低,成员高校间共享资源较少,经验不足、实力不足、起点不高阻碍中西部高校联盟的发展。联盟成员间的合作由于“远距离作战”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开展合作。在合作中,成员高校各自为战,合作意识较弱,合作动力不足,联盟缺少凝聚力。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在提升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主要依靠本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实力,未能充分利用联盟合作平台,共享优势资源,限制了高校可用的优势资源,阻碍联盟绩效实现最大化。
2.2 联盟合作深度、广度不足
目前,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主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合作的形式主要是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制度建设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没有充分开展合作,联盟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缺乏深入的探讨。中西部高校联盟成立以来开展了几次圆桌会议,以会议的形式就联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工作交流和经验交流。中西高校联盟成员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不仅要加强合作的深度,更要扩大合作的广度,使高校成员间更多的优势资源共享,促进联盟成员高校提升综合实力。成员高校主动抓住联盟的机会,不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合作外,在学生的联合培养、教师的跨校互聘授课,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攻关、知识的协同创新以及基础设施方面也要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地利用中西部高校联盟的合作平台加强合作,实现联盟理念和目标。
2.3 联盟组织结构简单,运行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组织结构是中西部高校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西部高校联盟是由书记校长圆桌会议和秘书处两级组成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一个从高层管理到基层的简单组织结构,权力过于集中、组织灵活性程度低,影响成员高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采用轮值制增加了轮值高校间任务交接的难度,影响联盟成员合作效率和联盟的稳定性。另外,由于联盟成员实力水平不均和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成员高校间的贡献度和利益贡献度不对称,存在联盟成员“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影响联盟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中西部高校联盟的运行机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管理机制还不成熟和完善,这种跨区域的联盟运作模式在管理方面表现出管理松散、成员间合作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实效性,成员间的合作还停留在协议层面,合作形式较单一,成员间合作意识不强,影响成员合作绩效。
2.4 政府干预过度,联盟缺乏自主性
中西部高校联盟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形成的,高校联盟的发展需要密切与政府的关系,在资金、政策、法律保障等方面提供帮助,但政府干预太多却会适得其反,阻碍高校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用行政手段和行政理念处理过多的高校联盟内部事务会损害联盟成员的自主性,增加成员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政府对中西部高校联盟可进行宏观上的引导,在振兴中西部教育方面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高校联盟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中西部高校联盟可持续发展,但在联盟伙伴选择、联盟发展方向方面需要给予联盟较大的自主权,使中西部高校联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选择联盟合作伙伴,从而保证中西部高校联盟目标和成员高校自身利益共同实现,充分调动成员合作积极性,实现双赢局面。
3 推动中西部高校联盟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3.1 做好角色转换,注重修炼“内功”
首先,要寻找共同利益,激发成员内在动力。作为联盟的一部分,联盟成员需要转变角色,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联盟价值认同,凝聚各成员的力量,积极主动参加联盟活动,为加强自身建设获取有利资源。通过广泛宣传和沟通,使联盟成员对高校联盟具有清晰的认识,争取各高校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以成员高校的共同利益需求激发联盟成员的内在动力,调动成员参与联盟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各联盟成员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大的师资阵容、卓越的培养质量、优秀的科研成果、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广泛的国际交流是世界一流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共性路径。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围绕着一些基本的合作项目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外,还应该在基于大数据的共享平台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培育体现区域学科集群优势和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善于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进行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大型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尽可能争取更多的经费和科研项目支持,提升联盟成员高校核心竞争力。 3.2 完善组织结构,健全高效运行机制
综合考虑联盟成员的特征、联盟发展战略、联盟规模等要素,中西部高校联盟组织应采取矩阵组织结构运行。就是在顶层设立由各校校长或书记组成的轮值主席,负责联盟相关重大事项的决策,组织结构的第二层,设执委会,负责结合高校联盟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关合适的联盟发展计划,设立秘书处,对高校联盟的内部事务进行决策和处理日常的事务,建立起韦伯意义上所谓的“法理性权威”,对下设部门的职责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秘书处下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设立各种分委会,处理各种具体的合作相关事宜,同时,另设一个学术研究机构,负责与国外其他联盟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与组织结构的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这种组织结构能较好地适应跨区域高校联盟的项目式活动,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有利于高校联盟活动计划的完成。为了保障利益分配公平,营造有序的竞争环境,还需要建立起公平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需遵循权责利对等的原则,联盟成员高校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高校联盟利益最大化时,也争取高校自身利益最大化。按照利益分配的一贯做法,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将利益与贡献相挂钩,这样才能充分得到各高校的认同与肯定,保障高校的良性长效运行。
3.3 加强合作交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现阶段中国跨区域高校联盟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跨区域高校联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政府对高校联盟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干预过多、干预过少都不利于高校联盟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充分扮演好其自身角色,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投入、鼓励良性竞争、制定发展定位等方面适度为高校联盟的建设提供指导,保持和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引导跨区域中西部高校联盟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此外,联盟成员需积极主动与其他组织开展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创新合作形式和拓展合作的宽度。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获取企业的投资和相关办学资源,高校联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解决人才就业,企业为高校联盟提供给人才培养和科技实验资金,为高校联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积极与世界性一流的高校联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汲取国外高校联盟的成功经验,共享国外的教育资源,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促进中西部高校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3.4 追求特色理念,建设优势特色学科
从联盟成员层面来讲,高校成员之间在联盟的形式下,要避免在目标设置、伙伴选择、契约形式、组织结构方面产生同质化倾向,各成员高校在交流与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的价值追求,以联盟成员发展现状和要求为前提的,以其学术实力为支撑的,以形成特色品牌和竞争优势为最终落脚点。在学科建设上,根据成员高校的自身优势学科领域和弱势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加强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尽可能地争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中西部经济的相关政策,提高中西部的教育水平,优化学位授权点的布局,根据中西部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中西部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特别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另外,根据中西部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加强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如:建设与发展涉及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西部地域特色文化、边疆文化、中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专业以及民族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各成员高校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对自身的学科合理定位,在科学定位中积聚发展优势,在积聚优势中创造鲜明的特色,避免学科重复建设。通过高校联盟群体发展达到倍增效应,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7549.html上一篇:试论地方高校本科生校友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