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 概述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作为当前必备的一种应用性技术,其让大众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与信息化。为满足社会生活对计算机技术的客观需求,目前国内高校在第一学年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并且为公共必修课。这在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在选择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决定其就业方向和就业成功率。但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亟待进一步探索和改革。
2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实现因材施教。总的看,我国各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来自大城市等当地教学条件及家庭条件较好地区的大学新生计算机教育基础较好,包括应用能力和基础理论都较为扎实,而与此相反,来自边远山区包括部分乡村的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很少接触计算机,有的可能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计算机。这就导致高校大学新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起点有高有低,在授课时,也需要有所区别。然而,一些高校教学起点缺乏合理性,有的只是因循规定的教学规划,对相同学制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又觉得不过瘾、太小儿科。二是未能实现因业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有不同的需求,如文科类专业学生需要更多利用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文字录入和文字编撰等功能,而工科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更高,不但需要建立数据结构储存实验资料,有的还要自行编程模拟演示实验进程等。而目前同一式教学方式和教学科目、内容未对此有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因此在使用计算机时感到知识欠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计算机知识的结构性欠缺。
2)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知识和教材相对陈旧。相较语数外等老牌学科,计算机学科系新兴科目,其后发优势较为明显,特别是知识内容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这导致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总体较为滞后,最明显的表现为高校计算机教学知识和教材内容陈旧。有的计算机教学所选用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的,即使在大学期间完整掌握有关教材知识,但一走入社会就处处碰壁,根本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的单位因此还要重新培训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不仅造成工作单位的额外投入,而且会让社会对高校教育产生失望乃至怀疑心态。二是课程设计死板和故步自封。有的仅仅关注课程任务的完成,忽视课程与学习者自身专业的契合,忽视课程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契合;有的课程设计按部就班,多年维持原貌,缺乏弹性和个性,学习者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小,难以满足学习者进一步拓展学习的需要。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满意度不高,很多认为,自己想学习和进一步扩展学习的内容,在课程设计时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国计算机行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显落后于一些先进国家,特别明显的是,目前高校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在知识体系、应用能力等很多方面落后于一些先进国家相关领域的教师,甚至落后于国内的一些计算机从业人员,主要原因是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也是通过现有教材形成的,平时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新的知识和技术,这就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前沿性的计算机知识,实际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与当前日新月异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之间存在脱节。
3)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填鸭式”理论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一些高校的教学方式采用的还是“填鸭式”理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脱离不了书本,让学生简单接受课本知识,由于现行计算机教材的滞后性,导致这种教学严重缺乏创造性和思考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智识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不足,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基本毫无益处。二是教学课程内容失衡。从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看,偏重于应用说明式的教育,多数只是对应用软件使用步骤的简单论述,如对办公软件操作、互联网应用等的介绍,并没有与原理性的内容相结合,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系统梳理和锻炼。
4)考核方式科学性不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这需要学生不间断的实践操作才能形成。从实际情况看,很多高校在评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成绩时,都是简单采用理论知识考试,从考试内容看,主要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虽然有些高校采取了上机考试的模式,但在总分值中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且有些考试内容就是简单把理论知识考试内容复制到上机考试上,新瓶装老酒。在这类考试中,学生只需背诵相关知识点即可考出好成绩,但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考核出来。
3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也是不容回避的,那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景在哪里呢?下一步应当如何改进呢?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必须摆正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应处的地位,认清其基本任务和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出台符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而又有因时制宜的教学规划。概言之,根据现阶段国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正确定位应当是,教学和适当的科研发展并进,但应以教学任务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应用性教育,努力强化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能力。 4 关于改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1)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在通常的教学模式中,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缺乏目标感,即使有些设定有一定目标,在实际执行时也未能实际的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努力方向。为改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首要的就是确立清晰、科学的教学培养目标,依靠目标的指引性功能促进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快速、稳步发展。当然,为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个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由高校自己确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具体且实际的目标应当面向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而且应当对他们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岗位培养。
2)有效转变教师观念。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更重要的是培养认识社会、发展能力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要摒弃教条、僵化的授课模式,积极带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探索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要保障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有时代紧迫感,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步伐,及时做到“三更新”,即“更新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要第一时间关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在国内多与从事计算机实务的人员沟通,了解掌握国内外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情况及目前实务人员常用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技术架构、软硬件设施等情况。要多申请相关技术的科研课题及产学研合作,增进自身能力。要参加各种新兴技术的培训,并对培训内容进行取舍,用于教学中,如果新技术内容比较多,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另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整合教材内容,对落后的教材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淘汰。
4)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计算机基础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把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在校期间,适当为学生增加一些实机操作机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亲自动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高校,可以联系有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提高进入社会,能够在实际的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环境中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单位的实际需求。
5)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历来是理论传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的衔接不畅问题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在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确保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动手能力。如针对前述学生参差不齐的问题,可以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预习,师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完成教学知识的内化。
6)改进考核测试方式。每学年结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首先要考核其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更重要的是考核其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如可以设置简单程序的编写、Photoshop等软件的运用等考试题目。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考核学生平时的表现,如在日常教学中的互动情况、发表观点的情况等,以此测试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以上方面,汇总后计入总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更科学、更全面,也有助于推进学生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学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必修课程,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高校应当顺应国际发展潮流与社会需求,以更加积极和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有所作为,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努力培养出新世纪优秀的复合型高校毕业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