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Abstract China students' classroom silence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classroom silence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combined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Spanish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classroom practice and observation give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education; Spanish; classroom silence
0 引言
古语有云:“沉默是金。”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沉默是一个人成熟稳重的表现;在日常交际生活中,沉默有时也可以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这些都是沉默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在教学互动中,学生的课堂沉默往往是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受阻的主要构成因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提出的问题常常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有些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提问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纵观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不仅局限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也不仅局限在某一个受教育阶段,它基本涵盖了整个教育体系:下到小学一年级,上到高等教育(刘雨:201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在关注和研究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试图找出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西班牙语教师,同时也是课堂沉默现象的亲历者,通过观察课堂、发放调查问卷和课堂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旨在挖掘出大学西班牙语课堂上引发课堂沉默现象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理论背景:沉默和课堂沉默
从讲话者的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沉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具备语言能力的讲话者的沉默和不具备相应语言能力的讲话者的沉默。也就是说,如果说话者在具备表达个人想法和意愿的语言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沉默不语,那么他就是因为受到非语言能力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闭口不言,我们称之为“故意沉默”;而当一个说话人由于受到自身语言能力限制,因无法顺畅表达自己想法和意愿而选择沉默,则是“非故意沉默”。(He:2008)
通常,如果说话者在交际中选择“故意沉默”,那么通常可以从社会文化、社会关系、交际环境和讲话人当时的心理、情感、健康状况几个方面来分析他沉默的原因。具体到笔者课堂教学的实际,造成学生课堂“故意沉默”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受中国传统的“面子观”影响,学生们普遍看重“面子”,担心问题回答不好或任务完成不好在其他同学面前丢脸;(2)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模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积极思考;(3)受中国的“尊师重教”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学生通过沉默来表达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的接受,即便是有不同观点或对授课内容有质疑,也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选择沉默;(4)学生可能会由于紧张、自信心不足或者身体不适等原因在课堂上表现出沉默。
上述几点都是学生在主观意愿的指引下在课堂上选择“故意沉默”的可能原因。
而关于课堂沉默的概念,滕明兰(2009)曾指出:大学生的课堂沉默可分为思维沉默、情感沉默和行为沉默三个方面。思维沉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被动接受,不主动思考;情感沉默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也不想参与;行为沉默表现在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或者做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
基于以上对沉默和课堂沉默的概念的剖析和课堂实际教学情况,笔者将本文涉及调查的研究对象限定为:高校西班牙语课堂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故意沉默”和“行为沉默”的原因。
2 问卷内容及结果统计
2.1 问卷设计说明
问卷涉及的是西班牙语专业课课程。作为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生首先在情感上对自己所学专业持认可的态度,也因此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端正,对西班牙语及其文化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教师要求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积极完成作业,课堂上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讲。因此,笔者所研究的高校西班牙语学生的课堂沉默不包括前面提到的“感情沉默”和“思维沉默”。
然而,“故意沉默”和“行为沉默”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不小的阻力,本问卷紧紧围绕可能影响学生“故意沉默”和“行为沉默”的原因来设计问题,以求得出客观有效的结论。
2.2 问卷内容
该调查问卷共设14个是否选择题,分三个模块,依次是:针对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问的情境设计问题;针对学生单独上台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做报告的情境设计问题;对学生在多种不同情境下与老师进行交流的意愿进行调查。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学生人数共71人,均来自常州大学,内容和统计数据如下(表1、表2、表3): 2.3 调查结果分析
在模块一中,问题1和2的数据说明,对于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不到40%的学生承认是因为不会回答而选择沉默,这部分学生属于“非故意沉默”类型,其余将近60%的学生则属于“故意沉默”,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不是决定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主要因素。之后的四个问题立足于探讨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从问题3和4可以看出面子问题或害怕答错被批评的情况并非沉默现象生成的主因。而在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堂心理活动进行提问的问题5和6中,回答“是”的学生人数分别占到了87.32%和78.87%,这表明学生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每个学生在决定是否发言前都要先观察其他同学,如果他人沉默那么他也选择沉默。同时,学生认为课堂的主体仍是老师,而学生只需要“服从”即可,这也是出现“故意沉默”的原因。
模块二的五个问题立足于口语作业环节,既然是作业,学生就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因为是专业课,基本不存在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即便如此,课堂上却仍然存在“行为沉默”现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造成“行为沉默”的原因主要是:(1)“完美主义”心理;(2)依赖他人的心理;(3)缺乏自信。
模块三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意愿,对教师的课堂活动组织和师生沟通之间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在分组讨论和在私下表达自己的想法。
2.4 对策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下形成的“教师为课堂主导”的固有观念。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多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可以提倡分组学习,在课堂分小组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如“微弹幕”等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模式,使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常会因为新技术的应用被激发出来。当课堂沉默被打破,气氛得以调动,课堂互动便会更加顺利地进行。再次,由于学生在分组时更敢于表达想法,可在教学活动采取“统一讲解―分组讨论―统一答疑”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在打破课堂沉默的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论
本文以沉默和课堂沉默理论为基础,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高校西班牙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并结合课堂实践给出了解决课堂沉默问题的对策。课堂沉默现象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教育者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7663.html上一篇:论高校已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高校研究生导师的选任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