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14-03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比例和资助金额不断提高,从经济上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切实履行“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教育公平逐步体现,高校资助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国家资助力度的迅速加大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不足现状的矛盾,造成资助与育人两方面工作的相对脱节,民办高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矛盾更加突出。本文就如何建立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效模式,增强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确保资助与育人工作协调开展的一些措施办法进行初步探究。
一、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面和资助项目的迅速扩大增加,民办高校因自身原因,资助与育人工作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民办高校学费普遍较高,农村生源比例大,贫困生比例偏高,资助育人工作压力更大。民办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每年学费普遍在1万元以上,相比公办院校贫困生学费压力明显增大,由于办学条件和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生源比例相对偏高,贫困生比例偏大。除国家各级奖助学金外,民办高校普遍未能按规定从年度学费收入中提取5%-10%的资金作为资助工作专项经费,加上社会资助资金来源短缺,学校资助经费普遍不足,资助育人活动难以开展。
(二)资助管理队伍人员严重不足,重资助轻育人观念普遍存在。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资助管理中心专职人员,二是辅导员队伍,三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出于节约要求的师生比1∶2500的配比差距较大,有的甚至未达到标准的一半人数,辅导员队伍也以难以按1∶200的师生比配备,大多是1∶300左右,甚至更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也明显不足。资助工作队伍人员严重不足与民办高校贫困生比例大、国家资助项目多的矛盾突出,资助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奖、助、贷、勤、补等资助日常工作,无暇顾及育人工作的开展,多数民办高校重资助轻育人的思想比较普遍,严重影响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资助育人活动形式单一,实效性差。民办高校因资助经费与人员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资助育人活动的有效开展,大多数情况下仅是按上级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月的要求,简单开展政策板报宣传、资助征文、演讲等一些传统的单一形式资助育人活动,资助育人主题活动极少,学生参与面小、简单枯燥,实际效果不理想。
二、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索的价值诉求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意指在国家各级各类贫困生资助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把贫困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恩、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的有就业谋生能力的合格大学生。
(一)有助于资助工作“育人为本”中心目标的确立。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国家对贫困生经济资助不仅仅限于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最终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资助传承良性循环。研究资助育人的有效模式,有助于民办高校转变重资助轻育人的思想观念,确立育人为本的资助目标,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视度和地位,有效推动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二)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现阶段,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对资助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人员不足等方面原因,资助育人工作多处在零星化、无序化状态,资助育人工作无方法、路径可遁,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不利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研究建立完善有效的资助育人模式,理清工作思路,理顺工作环节,可以促进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程度,有赖于全校资助育人资源的整合利用,有赖于全员育人机制功效的发挥。研究资助育人有效模式,着力研究解决全校各部门、各种育人资源整合利用最大化问题,建立完善资助育人联动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资助资源,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思想启迪功能、情感感召功能、心理疏导功能、人格培育功能和能力提升功能。
三、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有效实现的路径
(一)加强联动机制建设,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资助育人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归口学工部门,而资助育人工作则贯穿于学工、团委、思政、体育、心理健康、后勤等部门的各工作环节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堂、体育竞技、心理健康教育、勤工俭学等载体实施育人。应成立包括以上部门负责人在内的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资助育人工作总体规划,明确各部门资助育人工作职责,在机构设置上建立各相关部门资助育人工作联动机制,推动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应通过对勤工俭学学生及用工部门双向考核的方式,强化各部门的育人职责。
(二)坚持资助育人多样性方法构建,丰富资助育人内涵。具体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因物质生活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因家庭供自己读书的沉重负担及承担家庭重任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因自卑心理导致极强而又脆弱的自尊心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贫困生的个性发展、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应当注意的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仅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年来脱胎于思想政治教育新兴的一门独立学科,有其独立的学科理论和操作方法,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关系非常密切,有时候界线不明显,轻者是思想问题,重者是心理问题。因此,除了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方式方法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外,有必要辅之以适当的思想教育,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家庭出身,承认差距,摒弃自卑心理,卸下过重心理负担,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和实践活动。因贫困产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也是价值观的问题,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从父母家庭获得多少财富,而是你为家庭或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和贡献。贫困生不应以家庭出身为耻,而应以学习掌握专业技能、锻炼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努力付出为荣。 2.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资助育人的课堂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堂、主题班会,以及各类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讲座、报告等主题教育活动。课堂教育奠定贫困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思想基础,这一基础需要实践教育加以深化和巩固。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往往显得比较胆小自卑,存在见识面窄、人际沟通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加强贫困生的实践教育,组织、鼓励贫困生多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锻炼胆量、提升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今后毕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相结合。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即体现了“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贫困生学会饮水思源,感恩回馈国家、社会及他人,实现受助助人的育人目标和资助济困的良好循环。要做到感恩回馈社会,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回馈的能力。通过开展励志教育,教育引导贫困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本领,具备实现自身命运改变能力的同时,有能力做到回馈反哺社会,实现“受助―助人”的资助良性循环和价值追求。
4.诚信教育与奉献教育相结合。狭义的资助诚信教育主要针对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家庭经济状况真实性和助学贷款偿还问题而开展的教育。近年来,时常出现家庭经济状况造假骗取贫困生资格获得奖助学金、毕业生拒不偿还或未按期偿还助学贷款等现象,给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资助公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讲诚信、自私自利的人奉献无从谈起,只有做好诚实守信的自我,不因一己之私撒谎造假不信守契约损坏他人利益才能讲奉献做贡献,主观上诚信是奉献的前提基础。诚信教育与奉献教育相互结合,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5.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的主要渠道,扎实的专业技能是贫困生就业创业的基础。近年来,国家深化经济转型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出台相关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创新创业已成为全民运动。教育部也出台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一些高校创业学院应运而生,创业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有良好推动促进作用,对贫困生就业创业尤显重要和迫切,贫困生为担起家庭重任或者偿还助学贷款、读书债务,就业创业需求更加迫切。加强贫困生的创业教育,促进贫困生了解国家相关创业政策,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对拓宽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谋生本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三)细化资助育人载体,拓展资助育人路径。具体如下: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涵盖政治、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相关活动和技能竞赛内容,是高校资助育人最为重要的载体,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受众面广、可控性强、节约经费等优点,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入育人环节,促进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贫困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
2.强化思想政治课堂的思想育人功能。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感恩诚信、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法律基础等章节内容与资助育人的工作内容是相一致的。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的系统宣讲,培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贫困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净化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发挥大学生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3.发挥创业园创业教育的实践功能。创业园是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学校通过创业园平台,免费或低价向贫困生提供场地、水电和基本办公设备,组织创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培育和孵化,鼓励和优先贫困生参与创业项目,增强贫困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文案撰写能力、创业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运作能力,充实储备创业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毕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南宁学院出台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创业园免费为贫困生提供场地、水电、基本装修及办公设备,大力支持和鼓励贫困生参与创业活动。以南宁学院为例,创业园项目中贫困生参加的人数比例占53%,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13个项目贫困生人数比例占71%,两项数据表明:贫困生参加创业活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贫困生创业更能吃苦,更加勤奋,更容易出成果。
4.充分发挥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易班是近几年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大力推广使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易班是高校自行管控的内网,实行师生实名注册登录制,由校党委领导,学工部牵头,教务、团委、宣传、思政、网络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建设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熏陶思想,传播正能量。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受众面广,不受商业网络干扰,功能丰富,深受学生喜爱,育人效果显著。
5.充分发挥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的宣传育人功能。随着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新媒体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数码相机、手机的视频拍摄功能日益完善,利用数码相机、手机“随手拍”已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喜好。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拍摄感恩励志、心理健康等资助主题微电影、微视频比赛,促进参赛大学生对资助主题深入思考和感悟,选择优秀作品在全校师生中展播,扩大资助育人的关注度和教育面,进一步促进全员育人观念的形成。这些微电影、微视频形式新颖、形象生动、真实感人,是传播资助育人正能量的有效传播载体。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