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地方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为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 年提出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暨“2011计划”。明确指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1]教育部提出通过构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来推进高校机制体制改革,即鼓励高校主动与外部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推动?{校创新方式的转变,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聚集和培养,使高等教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纽带,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1 计划”实施以来,得到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但协同创新不只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地方高校拥有自身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作为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与此同时,协同创新也为地方高校跨越式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参与协同创新既是其深化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对地方高校提出的现实要求。地方高校应抓住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参与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的纽带,加快进入内涵式战略转型阶段,力争突破学校内部和外部机制体制壁垒,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汇聚现有资源,广泛联合外部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前期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优势,这样既实现了人才的培养功能,又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带来新机遇,更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二、构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是地方高校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突破制约学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机制障碍,打破学校与外部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机制体制改革是协同创新的重点与核心任务,是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力、辐射力与竞争力,体制创新能力是发展内涵建设的基础,体制辐射能力是发展内涵建设的功用,体制竞争能力是发展内涵建设的目的。而机制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构建“人才培养特区”,充分发挥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作用。地方高校通过构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协同创新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各项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必须互相呼应、相互补充,这样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协同创新机制为载体,把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结合起来的最新尝试。为地方高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提供新视野,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为地方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三、引导地方高校构建人才培养内部和外部协同创新机制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内部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协同创新赋予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的内涵,即遵循协同创新理念,坚持教学质量优先原则,贯彻“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学科兼专业相互支撑”的教育方针,构建鼓励集体协作、联合攻关的协同机制,加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有效利用地方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资源,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构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内部协同创新机制,应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优化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集合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的汇聚作用,通过组建跨学科专业的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等,贯彻人才培养思路,消除各课程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架构,逐步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一是建立教学团队的协同关系。协同教学首先是教学团队中包括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科研人员及参与教学的部分学生在授课全过程的协同。通过相互听课、评课进行互动和交流,吸收彼此的优点与教学经验,协同呈现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教学风格的合作模式。二是建立师生间的协同关系。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中学习知识;同时注重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真切地参与其中。三是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协同配合。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尝试将教师学生角色串联、专题讨论等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外部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协同创新具有向外部拓展的特性。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应以互赢互动为原则,不断完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开放共享的校地协同体系,开展深度融合,构建全面协作的人才培养外部协同创新机制。
第一,通过校校(科研院所)协同拓展教学、科研空间,促进人才的跨学科专业培养和联合培养。地方高校依托各自的特色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通过协同研究、互聘师资、学生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专业互通、论文互评等途径,开展教学及科研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通过校企(行业)协同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人才。地方高校要以“2011计划”为契机,着力构建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新机制。采用“高校+企业”的人才使用模式,积极吸收企业优秀科技人员入校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科研小组,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第三,通过校地协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落地人才。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建立信息沟通的桥梁及合作管理协调机制。使学生就地开展实践训练,在服务地方政府的同时,实现创新型落地人才的培养。
注释: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4,2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8215.html上一篇:高校外语教师团队建设初探
下一篇:高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