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新媒体时代微信运用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新媒体时代微信运用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32-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思政专项“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途径创新研究”(2014SJB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俞?拢?198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微信的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向用户提供的跨平台的通信工具。它支持单人、多人参与,在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即时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关系链拓展、便捷工具、微信公众号、开放平台等功能或内容的软件许可及服务。[1]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微信具有突出的优势。

  1.传播速度快。从发布到传播,微信传递信息的速度惊人,几乎让使用者感觉不到滞后性。更多的信息传播者造就了更快的信息传播速度。接收、转发、评论,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

  2.传播范围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2013年,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与传统及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用户粘性,保证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2]。

  3.传播主体多元。微信的使用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微信赋予每一个使用者话语权,使这种传播方式始终处于“多对多”的状态。微信几乎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方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且传播成本低廉、操作简单。

  4.附加服务丰富。在基本功能之外,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实时交流、消息发送和素材管理功能。用户可以对公众账户的粉丝分组管理,与之实时交流,同时也可以使用高级功能――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对用户信息进行自动回复。当微信公众平台关注数超过500人,就可以申请认证公众帐号。用户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平台账户或者扫二维码关注公共平台。2013年10月,微信发布的新版公众平台支持服务号进行新的微信认证。此外,微信还开放了部分高级接口和开放者问答系统。微信开放的高级接口权限有八项:语音识别、客服接口、OAuth2.0网页授权、生成带参数二维码、获取用户地理位置、获取用户基本信息、获取关注者列表、用户分组接口等。[3]2014年1月,微信发布了货币型基金理财产品――理财通,并开启了微信支付及银行卡管理功能。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一)就业工作内涵不断充实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就业工作对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就业工作的内涵突破以往的政策宣传、信息发布、校园招聘、户档派遣等事务性工作,拓展为引导高校规划发展、整合校内外就业市场资源、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孕育大学生创业先机等综合性、系统化工作。其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就业观)教育、市场建设、课程开发、社团建设、调研科研等多个领域。就业工作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仅有学生群体,还承担着政府就业管理、就业援助的部分职能,并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项目分量表(修订)》[4]的考核体系,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

  (二)毕业生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增强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工作内涵的充实,毕业生群体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学生个体不仅需要思想情感层面的指导(就业观教育、职业规划咨询、心理疏导),还需要知识技能层面的指导(政策咨询、简历制作、面试指导);不仅需要与就业入职紧密相关的见习、实习机会,还需要职业素质的培训和指导;不仅需要职业市场、专属行业的分析和研判,还需要对具体职业和岗位选择的建议。毕业生对就业工作需求的多样性也是高校就业工作不断提升效率、提高质量的重要动力。

  (三)就业市场其他主体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不断推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不是封闭独立的,用人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类人才服务中介都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在2012首届社交网络暨人才管理高峰论坛上公布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有74%的公司用微博微信等展示公司简介,有61%的公司用来直接搜寻新员工,42%的公司用来发布职位,41%的公司用于毕业生招聘。[5]2014年1月,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微信提供人才咨询、查询、招聘会信息、档案服务、户籍挂靠等服务。[6]建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平台有助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形式的丰富,也有利于与企业和政府公共平台形成合力。

  三、微信在就业工作中实践运用

  基于微信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即时通信工具的强烈社交属性,微信在就业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部分:

  1.终端平台。微信的实时性、随身性、便捷性,强大的系统服务,彻底挣脱了传统就业指导服务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大大降低了就业指导服务传递的成本。微信日益成为第一时间传达就业信息、全面覆盖学生生活各个角落的终端平台。   2.公共答疑。利用微信的“关键词编辑”和“自动回复”的设置,对于学生经常提问的共性问题在第一时间给予自动回复。如果采用个人微信和公众平台的绑定,就可以利用校内外所有的专家和教师资源,有针对性地给予回复。利用微信的用户分类功能,在校内实名注册的基础上,可以依据专业、性别、生源地等信息进行分类信息的推送,提高信息推送的精准度。

  3.就业调查。利用微信的“分析统计”功能,可以对微信使用对象进行统计,还可以设计就业类小型调查问卷,即时采集相关数据,并运用微信自身的统计工具进行分析。

  4.交流互动。通过与个人微信账户的绑定、与其他社交媒体的链接,可以实现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就业指导服务教室、毕业生个人等组织、群体和个人的多向互动,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还加强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性。

  四、微信运用引发的高校就业工作再思考

  (一)就业工作观念的转变

  随着微信在就业工作中的运用,就业工作的信息流向从“教师→学生”,“发布→接收”,变成了多向交互。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动性增强,主体地位加强;就业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和开放,更加公开和透明。这都要求就业工作要充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并激发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服务于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的特点,积极提升就业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掌握新媒体技术,研究新媒体与就业工作的融合和发展。

  (二)就业工作方式的丰富

  信息发布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过程的便捷和灵活,极大地丰富了就业工作的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就业工作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为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可能,增强了就业工作的辐射力、感染力,大大提升了就业工作的可接受程度。图片、视频、多人对话、微信支付等功能为就业工作方式的丰富提供了技术支持,就业信息推送、求职技巧订阅、视频简历、考试报名及费用支付都可通过微信开展。

  (三)学生群体在就业工作中主体地位的增强

  就业工作的成果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求职结果及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增强了学生主动搜索信息、对信息进行即时反馈的便利性。学生的个人微信和校方的公众账号同处在同一个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学生群体的话语权得到确认和放大。学生群体既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对象和服务对象,也是相关信息的发布者和评估者。

  不同类型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影响也日益复杂和广泛。高校中的职业发展类社团、团学组织等也纷纷开通微信。通过与学生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就业指导部门微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的互动,很好地完善了信息收集的渠道,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良好的支持。

  (四)就业工作队伍新媒体素质的亟待提高

  新媒体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也是对新媒体语境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生态的适应。一方面,就业工作队伍不断加强网络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技术上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就业工作队伍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性质和功能,能够对媒体信息做出评判,学会利用新媒体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就业工作队伍要充分尊重新媒体话语特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更加注重“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就业工作,使得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平衡。

  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就业工作的效率得以提升、方式得以丰富,也逐步改变了就业工作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形态。但在微信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和隐患。微信的实质是即时交流工作,便捷性和交互性无法改变信息源的真实程度,传播效率的提升无法消除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微信使用中孕育着新的规则、语境和文化生态,就业工作能否适应这一变化,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能否主动把握规律,巩固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技术性的优势必须在长效性的工作设计中才能持续发挥作用,工作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制约了工作方式先进性的发挥。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就业指导服务手段的融合也是当前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840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