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引言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大会上做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一论述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逐步增强,科研成果非常丰富,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以协同创新的思路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于提升国家和地方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1.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突破参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为协同创新团队共同使用而实现的深度合作形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将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聚集到一起,发挥各自的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齐心协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跨度比较大,协调、沟通、管理、合作等都存在诸多困难。所以要想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真正持续发挥作用,就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引导和促进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发挥各自的能力和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加速科研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
2.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征。第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职能上具有互补性。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形成一个有机联系、职能互补的整体。政府是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负有制定技术合作政策,加强科技管理,推进技术常新的重要职能。企业是协同创新的主体力量,知识与技术只有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高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是企业和高校所不具备的;企业作为生产者,其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同于高校和政府;高校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其职能有别于政府和企业。因此,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其职能具有互补性。第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行为上具有协调性。政府、高校、企业要想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取得实效,必须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协调互补,形成整体合力,更好体现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行为协调性。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积极性不一样,一般是高校比较积极,企业的热情不高。它主要是因为高校立足于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有很高的积极性;企业由于政府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到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收益不高,导致不愿意或者不积极参与。政府在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和措施时,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高校的社会效益得到兼顾。另外,高校既要积极主动把握好国家和各地区的产学研发展政策,也要积极面向市场需求,以实力和贡献赢得市场。如果政府、企业、高校三者能够在协调互动中优化系统的整体结构,则系统内部就会更加有序和稳定,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运作效果。第三,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效益上具有放大性。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都能实现非协同情况所不能实现的价值放大。政府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的科技管理成效得到增强,科技经费投入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国家综合国力得到增强。而且,由于企业的参与,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压力得到缓解。企业主要是生产性行为,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如果企业通过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借助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在投入少量资金的情况下就能有效地获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既能获得企业的资金资助,又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办学实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主要对策
随着国际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高校产学研创新对于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实现产学研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证和支持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能规范参与各方的行为,还能保护参与各方的利益,激励各方为产学研合作取得实质成果发挥潜能。首先,国家要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宏观政策,制定科学的产学研合作规章制度,强化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其次,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产学研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诸多部门和机构的密切合作与协调一致,目前各地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和规定还不够完善,对合作各方的责、权、利的规定还不规范、不合理,要从建设目标、基本原则、机制体制、模式等方面制定详细而明确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意见,政策制定要目标明确、原则清晰、机制健全、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做出规范,充分发挥具体指导和激励作用。
2.机制体制创新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核心。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项系统系工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首先,要建立战略协同机制,把政府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有机整合起来。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项目推动作用,高校要紧扣企业发展需要的智力和技术,企业要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校产学研发展的市场和具体项目,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目标和具体指标要求。其次,政府要建立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协同机制。人才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政府要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在产、学、研、用等各方科学合理有序的流动。 3.充足的资金保证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动力。当前资金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是我国产学研合作不能很好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金不够,导致产学研项目搁置或进展缓慢,应该建立完整的、全程的产学研合作资金链。一是建立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闲置或流动资金、外资的资金来源体系,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好来自各方面资金的管理、监督和使用,保证资金最大发挥使用效率。另外,应建立资金使用考核、管理机制,保证产学研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学性、效能的最大化,这是促进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证。
4.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关键。人才是决定事业兴衰的根本保证。要想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库,着力提高科研队伍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产学研项目支撑的形式,培养国内知名的相关专业的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科研、业务、管理骨干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队伍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打破专业之间、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界限,构建人才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加强科研团队和管理团队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绝不是单兵作战,加强整个团队建设、形成科学配置、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队,凝练形成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是产学研项目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
结束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依托。但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科学规划、深入论证、默契配合、有序推进,需要各级管理者和科研人才在工作中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8686.html上一篇: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