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就业困难群体”最初特指下岗职工或文化程度低的再就业高龄人员。进入21世纪,我国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总量剧增,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随之形成。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其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不同等,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就业出现困难的大学生。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从宏观上讲,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新增岗位有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转移“三峰叠加”相互交织的局面还没有得到缓解。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市新增劳动力的最大群体。
2 就业困难学生的分类及原因分析
2. 1 因就业期望过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毕业生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所谓就业难,更多的是选择待在大城市的机关、国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内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部分毕业生对薪资待遇期望过高,并不能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匹配,盲目的比较心理导致就业期望过高,为顺利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 2 因学习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同样,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学习成绩也有好与差的区别,而专业学习成绩的好与差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有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即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甚至拿不到学位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自然就沦为就业困难群体,从调查和访谈看出,大部分学习问题生是由于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拿不到毕业证造成的就业困难。
2. 3 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他们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成本逐渐增高,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等也给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造成困难。
2. 4 因身心有缺陷而造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毕业生当中有一小部分身体残疾、体弱多病或长相不佳的学生,他们在就业时往往缺乏自信,担心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担心自身竞争不强。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种种就业不正之风面前,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在经受挫折后,他们很容易对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情绪。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这些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在工作中多有不便,担心他们影响单位形象或会给单位未来增加不可预期麻烦,这部分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2. 5 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性”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因而拒绝接收女大学生。另外,许多用人单位不能正视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过分看重女大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认为女大学生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不如男生,从而尽量避免录用女生。“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
2. 6 因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是仅立足于学校的师资条件,这样容易造成毕业生很难找到学以致用的岗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专业人才的局面。
3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探析
3. 1 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困难现象,各省及各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帮扶措施,以吉林省为例,实施了《提高高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由省财政出资,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免费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培训主要包括拓展训练、职业认知、简历制作、自我优势、模拟面试五个教学模块。
拓展训练是典型的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掘到自身的潜能,激发挑战自我的意识;职业认知是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联想职业的分类,引导学生认知企业胜任力模型,通过岗位说明书让学生知道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结构;自我优势帮助学生认清理想我与现实我,通过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可以干什么、真正想干什么,找到真正的自我;简历与模拟面试则侧重于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演练。简历与模拟面试教会的是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生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分享。这种培训既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启发与激励着他们思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3. 2 “四位一体”帮扶机制
虽然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显著,但是由于资金和场地有限,受训学生比例依旧较低,无法普及到所有的就业困难学生。针对此种情况,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努力构建“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位一体”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即“辅导员做好思想引导,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就业技能提升,学生资助中心给予求职补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疏导”的帮扶机制。
首先,学校要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认定,通过毕业生申请,学院评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确定就业困难学生名单。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届本科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报名表》,按照各学院上一年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分配名额,确定应届毕业生就业扶助计划名额;其次,召开座谈会、对其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及指导;再次,在“双选会”期间进行专项推荐,开展“简历门诊”对学生简历予以指导;最后,给予每人1500元的求职补助。
3. 2. 1 辅导员做好思想引导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学生最为信赖的老师。辅导员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做好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其次,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鼓励毕业生自立自强,不畏失败,勇于竞争;最后,鼓励学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参与各类招聘会,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求职心。
辅导员以座谈会或者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及分类指导,同时可以向与学院、专业常年有联系的各类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就业困难学生。
3. 2. 2 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就业技能提升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性部门,可以根据就业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分学科、分专业,组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开办就业能力提升班,重点从了解职业世界、优势发掘―明晰自身特点、简历制作―掌握求职利器和模拟面试―感受应聘场景四个方面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培训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自信心及求职的竞争力。
3. 2. 3 资助中心给予求职补贴
学校资助中心根据就业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台账,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就业困难学生简历制作、求职路费补助等不同形式的求职补贴,以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就业。
3. 2. 4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疏导
每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其中存在心理疾病的约占10%以上,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就业季,相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最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适,引导毕业生通过自我转移、适度宣泄、降低感受性、自我慰藉和松弛练习等,达到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冲突、超越自我的目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8730.html上一篇:成人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探析
下一篇: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