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大学生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高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特点,使高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次,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 素质 、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大学生知法、守法,减少大学生违法罪犯行为,维护安全与稳定的最有效途径。然而,近年来数据显示大学生犯罪现象为数不少,大学生虽然比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强,但总体上讲还是比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其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犯罪。
2 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上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认为开设“思修与法基”课程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而没有明确其开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所以对该门课程的投入非常少,只是作为一门普通的公共课程来对待。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将“98方案”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在新版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是以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为主体的,法律基础部分仅占次要位置(只有两章内容),仅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主要法规作了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新知。
2.2 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积极性不高
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2.3 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 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而当前学校教育的实践要么忽视法制教育,要么将其同法律知识教学混淆,且法律知识教学本身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持久性。现行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已经成了各部门法的大杂烩,内容庞杂,教材越编越厚,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授课中多种原因导致的一些课堂讨论、典型案例、社会现象分析等不能进行。
3 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改革途径
3.1 从根本上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认识是实践的先导。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还要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各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
3.2 上行下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高校不仅要有一批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的法律教师队伍,而且也要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应的法律知识的培训,目前高校的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法制教育的开展,所以,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这样上行下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改进法制教育实施方式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抓住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渠道,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受法制的熏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两课”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渗透,加大普法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
2、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利用校园文化这块主阵地开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寓理论教育与实践中去。
3、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高校应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例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的、直观的法制教育。
3.4 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
高校应加强校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规章制度时,都要善于利用和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这使大学生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