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有许多学者对高校后勤管理做过一些研究,敬然探讨了吉林省高校后勤服务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徐振崎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法等。据文献所知,中国的高校后勤改革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间经历过各个不同的阶段,可以说高校的后勤改革处于市场化阶段,朝着社会市场化方向全面发展。在调查中,作者发现,中国的高校后勤管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以及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中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与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的国家的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就中外高校后勤管理做一些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国高校后勤管理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下面分五个部分进行分析:
1.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
无论是中外,高校后勤都具备了社会化的基础和市场机制。高校后勤服务工作都有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及重视,有严格的法律对其实行监督,由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但不干预其经营活动;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健全,社会的大环境还没有能够提供给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良好氛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各项立法以及像税收减免等有关政策问题还不完善。
2.从管理机制角度上分析
国外的高校后勤服务大都与大学本身教学管理相分离,高校后勤实行的事是企业化管理模式。我国的高校后勤经过多年的改革,其改革从最初的单项定额承包开始,到费用综合定额承包,从小机关,多实体制到一体两制以及公司制的实行尝试,但是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还存在没有真正脱离学校办社会的统管模式。
3.从运行角度上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服务多采用收费制进行日常的管理运行模式,也就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无论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还是学生,获得高校后勤提供的服务都是要付费的。高校的后勤管理同样得到社会上多方位、多层次的各种各样的支持,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当一部分服务也交由社会上的各个经济体来完成,这样的运行模式使得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化程度很高。这种高校运行模式表现出管理上较为完善。在中国,以及一些与中国相似的一些国家,高校的后勤管理会从国家获得一些优惠条件的支持,不过多数的优惠条件要以优惠或者免费的方式回馈给高校的教职员工或者学生作为前提条件和义务。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的经费长期以来存在着来源相对单一,其服务模式也为本单位提供的狭小的服务的福利方式,这种后勤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因此缺乏大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氛围以及内部的激励机制,这些原因导致高校后勤管理的市场化不强,其后勤管理的资源配置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结构不符合目前的社会的需要。
4.从经费来源上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管理的经费运行,有一定的差别,不过总体上都具有相当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在德国,高校后勤管理机构称之为大学生服务中心,其财务实行相当严格的计划管理模式,其高校后勤管理所需要的费用是由联邦政府拨出一部分,其余的部分则实行多渠道公开补贴,这样使得高校后勤投入相对的充足。在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所需的费用都是由学校从总的开支中划拨,高校划拨给后勤管理运行的费用要占用总经费的15%以上,有的高校甚至更高。同时也由于高校的后旗管理处于小社会化,高校后勤什么样的生活上的事情都管,这样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在教职员工中所占比例的比例不协调,这些原因客观上导致高校后勤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5.从观念的角度上分析
由于市场化的历史发展背景不同,使得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观念相对于我国来说要成熟许多,因此这些国家的高校后勤服务的有偿服务的理念也要普及许多。而我国高校的教职员工或者学生,许多人的思想中还具有高校后勤服务应该是义务的免费的提供服务,高校的后勤服务应该是福利性的,在这些人的观念中缺乏接受高校后勤管理的市场化的想法。还有,国内高校后勤部门缺乏发达国家中高校后勤服务所普遍具有的的竞争意识,高校后勤服务的员工的小部门经济意识很强,使中国的高校后勤部门对资源共享、产业化、规模效益缺乏兴趣,有什么事情只是向高校上级部门反映,不善于利用社会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管理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经费来源以及观念上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后勤服务的改革迈开了巨大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历史原因使得高校后勤管理处于落后的不灵活的管理机制得到了一些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让国外同行惊叹的。中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不仅借鉴了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的成功的经验,还且不断地吸取其他部门的管理经验,做到善于利用其他部门的成熟的管理经验,以之用于高校后勤管理之中,使得中国的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更能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的高校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后勤服务公司办公室)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