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志愿者活动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有力载体
中国志愿者行动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以来,大学生志愿者也逐渐成为社会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活动成为当前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载体。
(一)志愿者活动推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单凭课堂的理论教学,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功能,特别是要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志愿者文化作为“软文化”的独特功能,发挥其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完善过程中,他们本身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但在遇到问题、挫折、选择、规划等问题时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在理想、责任、担当、价值等方面的确定,因此,要通过各类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逐渐创设良好的氛围,推进形成影响共同的价值理念,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中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内容丰富多样,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从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当前,各高等院校也十分关注志愿者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生长点,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一步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作为一所医科院校,学校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医专特色、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五大工程”,即以关爱农民工子女为主的“花朵工程”、以关爱离退休教职工和孤寡老人为主的“夕阳工程”、以倡导志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主的“仁心工程”、以关爱残弱人士为主的“阳光工程”、以帮助“三难”学生为主的“温暖工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深扎根于校园文化之中。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理想。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提倡团结互助,追求平等友爱,注重共建共享。志愿服务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准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志愿服务继承和弘扬了这些传统美德。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现了人与人相互关爱、人与社会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多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政府一部分社会职能转移的承接者,成为一部分社会矛盾的调和者,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管理
大学生志愿服务一般由各高校的团委来负责指导,为了使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更加有序地开展,高校通常会选择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方式,然后通过各学院团组织的参与,在各学院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分队。从而构成一个全校性的志愿服务系统,更加有序高效的开展一系列青年志愿活动。另外,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来看,各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活,同时又有重点集中,尤其把重点放在大学生的暑假期间和重大赛事活动中,从而能与社会更好地接轨。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活动经费
我们都知道经费是确保一项志愿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大学生开展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往往是来源于所属院校的团委,由团委拨款给各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还有就是活动组织者向有关部门提出志愿服务活动的申报,请有关部门进行经费支持;此外,也有小部分的经费是来源于大学生的社会赞助。不管是获取经费的哪种方式,我们都能发现获取经费的不确定性与有限性,同时也没有具体有关对经费的使用应如何进行监管的规定,这也必然造成了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混乱的现状。
(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保障制度
当前,社会志愿服务不断发展,虽然有一些关于志愿服务的地方性的法规已经产生。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项全国性的法律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与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法律制度方面仍然是滞后的。在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权利、义务、责任是模糊的,同时也缺乏对意外事故的应对能力,如果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意外伤亡,却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保障,便会出现志愿者无法可依的局面,这也必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服务内容
当今大学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仍然是从传统路线出发,开展一系列的传统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内容相对薄弱。例如:关注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和社区服务等活动。这样传统型的志愿活动我们当然要传承,但不能仅仅拘泥于这样的传统活动,而是要打开思维更好地发展与创新。部分大学生承办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局限于校园,周边的服务地点,不能将思路往深度与广度方向扩展。同时,许多活动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有时仅仅只能满足被服务者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更深层次的需要,长此以往便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志愿者培训中心,打造专业培训教育体系
能否建设一支精品的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好较高水平的志愿服务活动,关键是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引导。建立志愿者培训中心,在层层把关吸收优秀志愿者进来以后,为加强志愿者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加强对志愿者的统筹管理与培训,开展志愿服务的研究探索。青年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但由于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局限,更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开发并完善志愿者培训课程,坚持理论灌输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构建志愿者培训教育体系。
(二)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志愿者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高校志愿者文化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文化,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将志愿服务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精髓加以培育,将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大学精神内涵予以弘扬,使志愿者已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校园风尚,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全校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自觉。通过搭建志愿服务的报纸、杂志、网站等平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志愿者的先进典型,弘扬志愿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服务光荣的理念,引领大学生及志愿者向先进典型看齐。
(三)完善志愿者工作管理机制,促进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包含了志愿者组织机构的筹建、招募活动、培训活动、交流活动、服务活动、推广和宣传活动等,每个环节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通过建立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等管理机制,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运行。一支有凝聚力的队伍应当是经常性开展志愿活动的队伍,同样,经常性的活动,促使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实现良性循环。定期开展志愿活动,应时应地开展有需要的志愿活动,实现志愿者队伍无处不在,志愿活动无时不有。
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工作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高等院校志愿者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是拓展学生素质的有效形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155.html上一篇:高校内部控制运转现状及优化对策
下一篇: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