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突发事件及网络舆论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界定为在校园内引发的、以师生为参与主体,快速、广泛传播,形成舆论洪流甚至能够极速引爆危机的事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以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的崛起为网络舆论传播提供重要载体,“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 舆论呈现以下特征:
(一)网络舆论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从近年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方式看,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人民网舆情检测室表明:2013年发生的83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而网络爆料而引起社会公众的高达23起,约占全部事件的30%。与传统BBS、博客占据主要网络舆论阵地不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超越传统网络舆论载体,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曝光的主阵地。
(二)传播媒介联动化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所形成的舆论力度更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网络媒体聚焦新闻点,形成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二是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经过互联网的聚焦专题报道,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大多是通过新媒体和网络媒体二者的联动合力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在网络舆论中迅速崛起
“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在社会舆情中的地位迅猛崛起,“意见领袖”作用更加突出。“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的核心就是“意见领袖”他们愿意让社会公众认识和了解自己,直接与有关领导和部门交流与对话,越来越呈现“显性化”的趋势。
二、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媒体应对策略,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以及事件的处理。然而,目前存在着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应对网络舆论的误区,导致事件的处理难度加大,高校的公信力下降。
(一)当事方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
高校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好奇心的群体。突发事件一经其关注和传播,就会以非理性或失真的状态向社会媒体传播。高校如果人为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失去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致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聚集和爆发。
(二)信息发布迟缓,舆论应对不力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等特征,网络舆论传播具有迅速性、匿名性等特征,两者结合后容易围绕一起突发事件形成广泛议论,如果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信息发布迟缓,舆论应对不力。
(三)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缺失,对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重视不够
高校校园媒体包括广播、校报、校园网和官方微博微信等,这是高校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但是,大多数高校仅仅是把广播、校报、校园网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校方和学生互动性较差,沟通功能弱。除此而外,高校对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二者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一)第一时间控制舆论,杜绝谣言产生
高校应重视自身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作用。即要求在第一时间控制舆论,避免谣言四处传播,避免事态无限扩大。国外学者作过一项实验,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要想得到有效清除,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因而,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公开事实真相,这是高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首要选择。
(二)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化解舆论危机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容易被媒体炒作后出现负面信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培养能够传递出高校准确、权威的信息,极大限度地挽救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不良印象。建立新闻发布制度的前提是确立新闻发布的决策机制,利用新闻发布的方式和渠道,构建切实有效的对话沟通机制。坚持及时、准确、适度和有利于事件处理的原则,针对不同媒体特点,接受采访,发布新闻。
(三)培养“论坛领袖”,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
高校突发事件中,可以充分利用“论坛领袖”引导舆论的走向。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发言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感觉无法适从时,他们对于舆论权威的依赖会更加强烈,舆论领袖则可以为他们解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245.html下一篇:高校的全媒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