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随着人们对宗教热衷的升温,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其中信仰宗教的人数也有所增加,民办高校中也有这样的学生群体出现。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790份,有效率为93%。调查以辽宁省内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民办本科院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以该校的2014级全部本科学生为样本。
2.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本次问卷设计包括四个部分共36道题,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共9道题,第二部分是对宗教的理解和态度共8道题,第三、四部分针对无宗教信仰和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进行的选择性分类调查,其中针对有宗教信仰学生的选题包括信仰宗教的时间、原因、宗教仪式的参与、宗教教义的知晓、传教、对宗教信仰的坚定度等13道题。
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课题组对有宗教信仰和无宗教信仰的样本进行了分类统计,采用Excel表格的逐项筛选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同时,还针对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民族、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追求等项目逐一筛选,可以获得任意单个或者多个项目下的学生情况,从而为此次调研提供了翔实有效的数据资料,故本次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办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规模
由于问题的敏感度高,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数字统计历来是个难题,本次调研采用了精准数据统计和事实参考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从问卷统计来看,民办高校大一学生中明确表态有宗教信仰的学生65人,比例为2.32%。所信仰的宗教涵盖了中国五大宗教,其中以佛教最多,人数达到了33.8%,其余伊斯兰教为30.8%、基督教为1.5%、道教12.4%、天主教1.5%。此外,还有部分虽明确表示没宗教信仰,但从其态度倾向来看有可能持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群体,如在回答遇到人生困惑或迷茫的时候,你会首先选择什么途径寻求帮助时,在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中仍有1%选择宗教领域寻求帮助的学生,这部分群体很可能是事实上的信仰者;在回答你认为人是否需要宗教信仰时,有14.3%的学生选择需要;在问及你是否了解某种宗教的基本教义时,选择是的占11.2%;而在问及如果有机会,你是否会尝试信仰宗教这一问题是,选择是的占33.7%。从对大致事实的把握来看,民办高校中却有部分持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群体。
2.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和评价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持有与否。调查显示,在“你认为人是否需要宗教信仰”这一问题的回答上,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可有可无的,但也有21.5%的学生认为需要宗教信仰,另有12%的学生选择不需要宗教信仰。对于“你是否相信有神/上帝/真主/或其他任何超自然的存在”这一问题,有13.9%的学生相信,另有17.5%的学生选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相信,22.6%的学生不相信,46%的学生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来看,有12.8%的学生选择有益,4.8%的学生选择无害,只有7.2%的学生认为是有害的。在对于“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否有积极意义”这个问题上,64.1%的学生认为有积极的意义。其中认为能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减轻压力的占26.5%,认为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占37.6%,只有35.9%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没有积极意义。
3.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和宗教活动参与的程度
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和宗教活动参与的程度,体现了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深度。就大学生对宗教教义的了解程度来看,19.7%的学生了解某种宗教的基本教义,80.3%的学生并不了解某种宗教的教义。课题组将有宗教信仰的学生问卷进行单独统计后发现,绝大多数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了解其信仰的宗教的基本教义教规,选择不清楚的只占7.4%。但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并不高,只有22.25%的学生是定期参加宗教仪式,基本没有参加过和不定期偶尔参加的分别占25%和47.2%。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宗教对已信仰学生的影响深度和学生的信仰坚定度,课题组设计了“当个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冲突,甚至影响了你的就业和事业的开展时,你会?”这一问题,并罗列了“决不放弃信仰、视情况而定和放弃信仰”三个选项,结果有33.3%的学生选择决不放弃宗教信仰,有63%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3.7%的学生选择放弃信仰。
三、调查的结论
1.宗教信仰不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不可否认,在国际国内“宗教升温”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确有部分信仰宗教的学生群体,但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结合精准统计和模糊事实认定的数字来看,完全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应该在3%-4%之间,这其中有16名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其信仰是与其自身的少数民族(回族)属性直接相关的,这一比例占有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24.6%。余下有信仰宗教的学生也大多是源于好奇心的驱使,极少有真正虔诚的信徒。在真正遇到人生迷茫和困惑的时候,首先选择从宗教途径寻求帮助的只占1%,甚至在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还有78.6%的学生同时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并不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2.大学生存在宗教暧昧现象
宗教暧昧是指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1]。调查显示,77.6%的学生对信仰宗教的人持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没有学生选择“劝告他不要信仰”的;而“在如果朋友向你介绍宗教知识,你的态度”这个问题,明确选择拒绝的只有5.1%,大部分人会出于礼貌或者好奇心选择倾听。由此可见,随着宗教世俗化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也更加宽容,思想更为开放。不仅缺乏明确的批判态度,而且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倾向。
3.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信仰是各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宗教在本质上是唯心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相背离的,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对大学生有积极的意义。在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群体中,有26.7%的学生是因为相信宗教信仰给自己带来福报。很显然,大学生缺乏对宗教本质的正确认识,错把宗教所倡导的“向善”等准则当成其核心教义。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明确提出了“友善”这一社会标尺,“向善”是全人类繁衍和持续生存的基本法则。
四、对策建议
1.扎实做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并逐步成为支配其人生行为的精神动力的教育活动[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发挥信仰对人的导向功能,培育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民办高校必须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面对思想开放、个性鲜明的学生群体,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信仰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各民办高校要把信仰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全过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开展信仰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强化信仰教育,不断创新信仰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与途径,才能培育和坚定大学生正确的信仰。
2.重视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核心是理性,是基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而宗教所宣扬的神灵、真主、上帝都是基于唯心主义的出发点。目前学生中有部分信仰宗教的,有相信神灵、真主、上帝以及其他超自然的存在的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是直接相关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简称《中国2049计划》中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多年停滞不前,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羁绊和影响逐步显现。相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状况而言,科学精神的培育尤为严重落后。”[3]因此,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尊重事实、探索客观规律,追求科学和真理。
3.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调查中发现,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源于缺乏爱与归属感的。在“你信仰宗教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除了“家庭环境”这个最大的影响因素外,其次是“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归属感”,再次则是寻求心灵的寄托。而是在问及“维持和鼓励你在宗教信仰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时,16.7%的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群体友爱的关系和氛围”。此外,调查还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大学生是因为现实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和排解而选择了宗教,把它当成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于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的宗教吸引了部分大学生信奉。民办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归属,有强烈的归属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要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细致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调节心理情绪、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构建起抵御宗教和其他消极腐朽思想的强大心理防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