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
总的说来,目前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如恶化深入推进应用型专业(学科)发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进而促进应用型专业的就业率逐年提升。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办学困难和问题。
(一)师资素质有待提升,设备?p经费投入有待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前身是师范性质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本科办学转变中,由于以前的办学层次、定位以及前期基础等局限,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实验室面临改建升级,实习场所、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等等。
(二)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面临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大,因此,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有的企业认为,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缺乏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基本认识。有的企业面临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的需求,急需高校为之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和提供一些科技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校企合作办学应运而生,存在问题在于缺乏长期规划,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三)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提升。由于办学历史及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地方高校从建校开始都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在专业发展上,传统的文科类专业有相对优势,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厚的科研成果,理工科这些应用型学科基础较弱,学科建设起步较晚。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和发展,教师面临更加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在服务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积极性不高等。
(四)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地方高校主动为地方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自身定位不明确,没有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缺乏主动应对所在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机制,往往把对社会、对市场的教育服务等同于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简单地服从和适应。地方应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人才培养上,坚定服务理念,更加关注质量,紧紧依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学科和专业,提升质量和水平。
(五)社会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机制上存在一些障碍和壁垒:缺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也没有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缺乏、信息交流不畅;高校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工作管理机构;在社会服务中执行不力,社会服务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推进;高校社会服务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个人单兵作战的多,团队集体合作少,社会服务整体能力不强。
二、提高产教融合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不断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当前,地方高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创建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扶持、文化引领,培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最终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荣。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就是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简单、被动地接受任务转变为深刻、主动地提供服务。服务既包括为社会当下的需要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包括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现有专业,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内容的讲授要体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和知识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产学研紧密结合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建设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在办学上具有特色、科研达到一定水平、服务社会有成效,通过产学研合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与政府、企业实现了合作共赢,高校也将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以服务地方为发展的生命力,建立服务地方的有效机制。第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包括: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第二,加强政府支持,形成政府和地方高校的良性互动。加大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建立和完善校地互动协作的体制机制。第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测。对于已经开展合作的项目,要投入精力,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断提升社会认可度,培育良好的应用型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496.html上一篇:高校新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的新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