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通识教育: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纯粹的专业教育问题的弊端,解决传统教育中培训“工具人”、“片面人”的问题,致力于培养既能从事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人”,又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探索,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难看出,民办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将教育精力主要放在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及提高方面,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迫于办学竞争的压力,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功利性地“制器”,就很会造成只注重培训工具性人才,而忽视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既能“做事”,更会“做人”;既能满足“当前就业”,更能实现“终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尽管民办高校有很强的就业导向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不可忘记高等教育培养“全人”的神圣职责。
从民办高校生源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学生一般从第三批本科招生,与公办院校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学习能力较差,自律性不强,综合素质较低,尤其缺乏学习的方向、兴趣和动力。但同时,民办高校学生具有兴趣爱好广泛,善于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乐于人际交往等优点。从上述特点不难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引导等方面,比公办高校的学生更需要加强,因此,民办高校更需要积极开展以“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狭窄的专业教育,把学生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无从谈起。因此,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传授为人处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解决民办高校特色不足的发展问题来讲,民办高校面对众多名校、公办院校的各种竞争,如何使民办高校的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使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有竞争力,亟需积极开展通识教育。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也像以前一生只从事一份职业。先就业后择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现在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像过去仅仅在专业上有所要求那么简单。除专业要求外,还需要其多方面才能。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4%,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从数据不难看出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的要求。仅仅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而不是此消彼长、互相干扰的关系,通识教育让学生不仅懂得学什么,更懂得为什么学,学习专业技能为什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也不应是彼此对立的,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选择专业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专业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发挥民办高校的特色优势,打造民办高校的教育品牌,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核心竞争力。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关键载体
教学课程是教育教学实施的核心。民办高校加强通识教育,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通识教育,更要通过建立具有民办高校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转化为通识教育的具体行动。民办高校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就必须依靠课程设置的体系来完成,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科学设计,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民办高校搞好通识教育的关键载体和重要中介。如果在开展通识教育时没有把课程体系的科学系统设置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到的将是一些零散,碎片化的“拼盘式”的课程,那么就难实现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目的。因此,高度重视民办高校的通识教育并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当前,民办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研究和规划的系统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注重通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从通识教育的目的出发进行整体构建,加强课程门类的可选择性和课程结构的失衡性。比如,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不仅要重视开设人文、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还要有意识地开设科技类通识课程,强化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其次,要合理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民办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应由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为高校学生必选课,如“两课”、计算机、外语等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选修课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设计的,如文科专业选修大学语文、理工专业修养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史等有助于专业技能提升的一系列课程;自修课则为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的课程,主要涉及人文、社会、科技等课程。尤其是打通文理过度分科的弊端,比如文科生的数学选修等课程,学会数理逻辑分析方法,了解科技前沿;而理科生要接受基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基本文学素质的修养,避免专攻技术而缺乏语言沟通和文字表达技能。同时,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等经典课程的选修,获得必要的常识,使民办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为未来更好就业和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把通识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根据通识教育的总目标,将其具体分解到不同专业教学中,由不同专业教师据此制订出通识教育的实施计划,让专业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寓通识教育于专业培养之中。比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根据通识教育要求,把思维方式、洞察力和探索精神传递给学生;在传授科学知识和原理时,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教授给学生,同时注重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等等,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念得以确立,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了民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可持续竞争能力。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系统工程
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来落实,而要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分配合理,而且要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一)加强通识教育组织领导,健全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在通识教育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都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校长、文理学院院长、各学系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专门负责讨论和研究通识课程体系的批准设立,委员会专门负责全校学生通识课程的选课、考核、师资等教育资源的调配等。民办高校要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建立通识课程设置专家委员会或者设立专门机构,打破学科的界限,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科学设计通识教育的课程领域,使之尽可能覆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强调课程体系设计的知识面,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和训练。尤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和互补性,注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学习实践条件。同时,通过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和设计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来保障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通识教育过程的引导者、掌控者和主导因素。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要实现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民办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造诣,还须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通识教育的重任。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主要由年轻的专职教师和公办高校退休的老教师组成,年轻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退休教师缺少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法,很显然民办高校少有“通专结合”型的教师。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即使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也找不到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通识课程很难系统化地开展,也很难取得实效。同时,一些专业课教师由于欠缺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也必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更无法做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因此,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教师综合素质上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强化。民办高校可利用办学灵活的优势,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法,遴选、邀请、聘用其他高校的优秀通识教育教师来校开设讲座,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快本校教师的培养。
(三)营造校园人文精神环境,打造通识教育第二课堂
通识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修养和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是民办高校推进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民办高校要从过去只注重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转变过来,致力于校园精神文化的软件建设、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其实,校园文化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也是无形的课堂(或称隐性课堂),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在民办高校通识教育中,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弥漫着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的校园文化,就能孕育出务实、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应积极营造校园人文精神氛围,把通识教育的知识蕴含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民办教育的最重要的和最显著的特征,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两个重要环节上实施通识教育,在强调技术实训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的拓展,促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既学习做事,又学习做人道理。总之,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696.html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