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高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屏幕依赖症是E时代的“世纪病”。在大学校园,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也悄悄发生了变化。这种“世纪病”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凸显。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或者志愿没填好,也有部分大学生是因为高中时期就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最终失去进入公办院校的机会。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旦遇到更优秀的同学易产生挫折感,从而产生思想消极、无所事事、缺乏目标、动力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
二、“屏幕依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不管是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在食堂、寝室,还是走在路上,随处可以看到大学生在低着头摆弄手机,或者眼睛盯着电脑;他们或者是在学习,或者是在屏幕上聊天、看新闻、看电子书、购物、玩游戏、看电影、发微博、发朋友圈等。屏幕里的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不可否认,智能电子产品上网的便携性和即时性,以及海量的APP应用程序以及丰富多彩的软件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存在较大隐患。
(一)长时间盯屏幕,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
如今,电子屏幕越来越轻薄,数码影像越来越多,各类智能电子产品对年轻一代有种天然的吸引力。很多大学生常常是“眼睛离不开屏幕”,对电子屏幕有明显的依赖倾向。尽管很多高校对学生宿舍实行了晚上限电、断网,但无法限制大学生使用手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宿舍甚至被窝里聊天、玩游戏、看电子书等。有些学生甚至经常熬夜到凌晨,影响休息,甚至有时为了玩网络游戏忘记吃饭,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再者,眼睛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眼睛和视力难免会受到伤害;此外,过度依赖电子屏幕造成一些大学生长时间久坐不运动,颈椎、腰椎等关节部位乃至整个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久“宅”不出门,影响大学生人际交流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屏幕依赖,很大程度上就是网络依赖,它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第一,“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孤独、又缺乏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时候,他们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获取信息以及满足生活需求。因此他们更容易产生“屏幕依赖”成为“屏奴”,大大减少与他人进行过多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第二,周围同学都在使用名牌手机、电脑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第三,手机上网的便利性导致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大幅上升,大学生在网上接收信息和发表言论机会也大大增加。大学生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大多缺乏社会经验,是非判断能力有限,面对网络上的众多低俗、功利讯息,很容易受到影响、人云亦云,误入歧途。
(三)过度依赖网络,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
使用各种智能电子产品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找学习资料、浏览新闻、联系朋友,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沉浸在手机、电脑等的网络世界中难以自拔,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电子屏幕上。课堂上、休息时间使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直接导致其没有足够精力学习,严重影响学业。再者,学习需要认真专注。有心理医生指出,一些有屏幕依赖的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的兴趣点总是游移不定,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业上。另一方面,网络上海量的知识存储和便捷的即时问答,也给部分缺乏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提供了即时在线搜索问题答案甚至作业的参考,伸手可得的网络参考答案致使他们省去自我思考,势必影响学业发展。
三、“屏幕依赖”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电脑、手机和网络在校园的普及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4 年7 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手机使用率达83.4%,高于其他设备的使用比例;这意味着手机是中国网民面对最多的电子屏幕。
如今的3G网络信号或WIFI在校园的覆盖面甚广,加上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因其体积小易于携带,大学生可以在课堂、食堂、宿舍等各种场合利用手机的各种功能随时随地上网;二是上网费用低廉。近年来我国主要的电信运营商为扩大用户规模和促进市场发展,相继推出了各种手机上网优惠活动,相较以往在宿舍或网吧上网,使用手机上网的费用大大降低;另外,在信息化时代,很多课程的学习都要用到网络,甚至有的课程学习、做作业、交作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也是在网上进行。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特点,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极为普及,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屏幕依赖”的重要原因。
(二)主观原因:大学生目标模糊,动力不足,缺乏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的分析,我们还应从大学生主观上找原因。笔者就自己所带班级学生进行了简单调查,在回答为什么沉迷于手机或者电脑这一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学业压力不像高中那么大,进入大学后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本来是想用手机和电脑来学习的,但是一会儿就被网络上的其他应用给吸引走了。
所以,当大学生感到空虚无聊,自身又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时,很容易企图寻找填补空虚的精神寄托,而手机和电脑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要。究其深层原因,是部分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规划,欠缺较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笔者认为,这才是导致大学生“屏幕依赖”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而言,虽然会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管理上,加上所带学生众多,依靠个人来帮助学生克服“屏幕依赖”是不切实际的。最终还是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尽快确定清晰的目标,找到合适的定位,最终达到学会自我管理的目标。 四、对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建议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为了实现社会目标,满足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和发展,以达成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90 后”大学生大多是第一次独立面对和处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事情,自我管理经验非常缺乏,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过分迷恋电子产品,依赖电子屏幕,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和明确的目标,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很容易出现盲目从众、没有远大抱负、贪玩丧志等现象,严重影响其学习,甚至导致退学等严重后果。自我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的学生更甚至会做出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比如校园暴力、偷盗、沉迷网络或色情等等,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针对大学生屏幕依赖现象对高校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大学生的引导者,营造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
结合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说教”已经不适合作为辅导员管理学生的主要方法;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消极被管理者,而要注重发挥其主动性,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真切的做到“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营造出互相尊重、积极向上的氛围。要运用“逐步渗透”的方法,将新的管理方式纳入到大学生管理中来,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
在新的管理方式中,辅导员主要担任引导者和指路人的角色。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例如:引导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宿舍文化建设、还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来。另外,辅导员还应格外注重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桥梁纽带和先锋模范作用。如定期开展学生干部、党员的培训、交流,并带领他们一起进行对班级管理进行检查、指导;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竞赛等,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团结和相互帮助,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当然,做好这些工作也需要学校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校纪校规,为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并在校文化建设中营造处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激励“90后”培养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侵袭,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对于传统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思政工作的重要成员,有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时俱进。
如今网络媒体发展如此迅速,虽然“屏幕依赖”现象在校园里盛行已势不可挡。但是如果辅导员引导得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运用网络和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及生活的感触等;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三)做好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者,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心态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意识,最终达到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效果。高校一线辅导员往往也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便要求辅导员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结合实践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本校为例,除了有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学校还每年都组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每年新生心理普测的结果会第一时间反馈给带班辅导员,辅导员还会给学生发一份基本信息的问卷调查,其中包含了学生的性格描述、爱好、特长、家庭基本情况、大学的目标和未来的规划等信息,从这些信息里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并在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告诉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增强抗压能力;同时以学校评比的学习标兵、就业标兵、创新创业标兵、还有雷锋精神标兵等系列先进事迹作为榜样,为他们指明他们的奋斗目标。同时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微博、微信等平台为心理困难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
(四)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带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而且当今高校要求大学生将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自觉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位上来,并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为此,确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走入社会,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事实证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集体意识和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大有帮助。
因此,辅导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历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身潜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在寒暑假期间,提供社会调查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也可以组织各种班级团组织活动,例如参加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以促使大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提高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700.html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