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浅析我国高校学生阶层固化形成的前提与现状

浅析我国高校学生阶层固化形成的前提与现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的大转型之中,利益格局、社会分工、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深刻变动,推动我国阶层分化加剧,这种分化进而导致高校学生阶层之间的分化加剧。根据杨继绳教授的观点,我国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地转变成多个阶层并存的局面。目前的高校学生阶层分化,再加上日益模式化和固化的排斥性体制,使得学生阶层之间分化乏力与流动不畅,慢慢导致学生阶层固化现象的出现,这是研究高校学生阶层固化的一个重要背景。本文主要针对学生阶层固化形成的逻辑前提与现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生阶层固化形成的逻辑前提

  (一)社会转型

  当代中国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从一定意义上看,这种转折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类型的转变。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社会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此消彼长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几乎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最普遍的话语。而对于社会类型的转变,人们则感受不多,认识也不够。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如果不和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结构转型结合起来的话,可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里的社会结构转型就是通常说的社会转型,即社会类型的转变。要正确认识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的当代中国,不仅要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而且还要认识中国社会的转型。因此对于我国社会转型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今仍在继续。这一转型过程又可划分为慢速转型、中速转型和快速转型三个阶段。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社会的慢速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进程艰难而缓慢地推进;1949年到1978年是中国社会的中速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快于第一阶段(1840年-1949年),而慢于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从1978年至今,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期。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20年多年的发展远远超过以前150年的总和。

  社会转型带来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导致社会出现分化,社会分化横向表现为社会分工,纵向则表现为社会分化。由于社会转型促进或推动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带来或伴随社会分层。伴随着社会分层,高校学生的阶层分化也在逐渐加剧,学生的阶层固化现象日益明显。

  (二)阶层分化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使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构成的分析,我们一直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工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而庞大的基本阶级分化了,其骨干部分―企业蓝领工人和农业劳动者有了新的时代特色,知识分子和官员这两个阶层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阶层出现了,一些曾经存在的阶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发挥作用,一些阶层正在迅速扩张。一个本处于相对封闭条件下的社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社会阶层分化如此迅速,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多见。

  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国家的转型转速太快。国外用100年才进入现代社会,它们的分化速度是非常慢的,而我们用了几十年就进入了现代社会。由于我们的转速太快,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之后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在高校学生阶层中就表现非常明显。譬如,笔者在河南高校和山东高校做的调查问卷,就显示富有学生阶层与贫穷学生阶层之间的生活水平有过大的反差。在深入高校调研之后,才发现富有家庭和贫穷家庭的孩子们生活状态迥然,他们所反应的问题也非常棘手,这些都使得社会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进而引起学生阶层出现流动不畅与流动乏力的现象,并对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阻力。

  (三)分化乏力与流动受阻

  社会必须要在社会结构处于一种均衡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良性协调发展,而影响社会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便是社会流动。这里的社会流动,主要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的前进必须要形成一种上下流动、左右流动的机制,流动畅通的社会才能得到发展。反之,一个流动堵塞的社会,使得社会的整体失去活力。在高校中,就会出现学生阶层分化乏力与流动不畅的现象,社会底层缺乏向上流动的条件与机会,很可能激化社会阶层矛盾,干扰社会活力的激发和阻碍社会发展的实现。

  侯小丰、陈宝龙等专业人士指出,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国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户籍、出身似乎成了拉大收入差距的主要推手。很多高校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滋生“仇富”、“仇官”、“仇司法”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都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缺少社会平等流动的机制,处于底层学生的群体就会越来越边缘化,深深的失望将导致他们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将会在这种形势下慢慢的形成死循环。

  (四)学生阶层固化的形成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转变过程,而社会结构的转变蕴含着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由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流动,导致社会出现分化现象,社会分化在纵向上就表现为社会阶层分化。社会阶层分化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当社会阶层之间的流通渠道阻塞以后,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就会出现出现分化乏力与流动不畅的现象。使得社会底层缺乏向上流动的条件与机会,社会底层的规模逐渐扩大,从而与社会上层形成断层,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由此形成。伴随着这种影响,高校学生阶层由于贫富差距日益增大,阶层之间的流通机制被阻塞,学生阶层固化也慢慢的形成。   二、学生阶层固化的现状

  (一)“二代”现象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和“垄二代”,这些概念主要始于网络,然后在社会广泛流传使用,现在已成了耳熟能详的公共话语。在二代标签的背后,是高校学生早已弥漫的仇富、仇官心理的进一步放大。仇恨只能带来恶性循环,而形成能够共享的共识是无论何种出身的人们都要面临的问题。转型中国需要的不是权力和资本的欢宴,而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些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我国高校所关注的热点,说明学生的阶层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他们的裂痕正在扩大。从社会发展来说,基于不同的出身、财产、知识、职业等,形成不同的学生阶层乃是正常现象。只要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不被堵塞,学生阶层之间大体能够平稳发展。但是,若学生阶层的划分是以贫富和权钱作为标准,即社会以权和钱来作为身份认同的标准,则反映这个社会开始或已经进入一个畸形的发展轨道。学生阶层之间就会有固化的趋势,尤其是处于底层学生向上流动非常困难。

  (二)“新底层社会”的形成

  我国的“新底层社会”正在形成并走向固化。王小鲁认为,所谓“新底层社会”,包括失地农民、被拆迁的城市居民以及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加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组成庞大而复杂的新底层社会,他们正逐渐走向固化。显然,所谓的“新底层社会”,其实就是无数草根,他们一无资本、二无权利、三无关系、四无声望。在我国高校中,有很多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就属于“新底层社会”。在高校竞争中,如果优质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草根站在一个不公平的起跑线上,他们想成功,难于上青天。这部分“新底层”人群人数众多,他们的各项权利均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甚至正在被边缘化,这便是固化阶层中最低层次的学生阶层。

  (三)“夹心层”的存在

  龚维斌认为,“夹心层”最早是指那些既买不起商品住房,又得不到政府住房支持的,处于中产边缘的社会阶层。“夹心”,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在高校学生阶层中,“夹心层”就是指那些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同学,对于这群人来说,人生的境遇,往往就在高低之间,尴尬徘徊,如同遭遇“天花板”一样。近年来,毕业却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生无疑是涌入“夹心层”的新生力量。随着学生贫富差距的加大,“夹心层”还将不断扩大。“夹心层”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部分社会群体没有能够很好地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夹心层”的存在使得处于高低学生阶层之间无法实现正常的流通,使各学生阶层之间的流通渠道阻塞。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学生阶层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学生阶层不仅自我再生、复制,而且学生阶层之间流动性开始减少。高考的公平性在急剧恶化,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不再只是靠文凭、证书或者特殊技能,伴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竞争,这其中当然包括财富和权利的竞争。就业过程中“背景”的排他性作用成为最大的就业歧视,高校毕业生中的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处于弱势。我国社科院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报告表明,父辈具有社会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况近年来更加突出了。从一些地方公务员招考不断爆出的“老子招儿子”和“量身定做”等新闻屡见不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86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