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内化是学校德育的内涵要求
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的自主建构过程。德育过程的主体性是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及德育活动的主体性有机构成的复杂整体,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是德育过程的最终目的。由“社会要我这样做”转变成“我要这样做”,由他律变成自律,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主体性人格提升的过程。富有实效的德育过程必然要有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渗透与参与,必须要通过自主建构形成稳定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受教育者主观认同及内在的自组织过程形成的个体思想品德,才对个体具有约束力,个体才能自觉的践行,德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种实践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德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展开、运行和发展的流程。从具体的德育过程看,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知识的直接结果,知识不等于品德,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外在实践环境的影响并最终成为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受教育者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对内在整合的新内容、新思想、新观念等进行反复的验证、体认与强化,并最终形成稳定的新体系。
德育过程是一种系统性的信息传递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整体,受德育环境的影响,德育过程是大量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有机过程,外在社会道德规范经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架构产生冲击与整合,进而碰撞产生新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其外化行为又会进一步作用和影响德育环境。因此,德育环境、德育主体、德育内容之间是复杂的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德育过程的运行机制需要遵循系统观和整体观,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传递过程的流畅和德育效果的良好呈现。
从学校德育过程的内涵看,除了让大学生在认知上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以外,要从内在情感上接受,让外在的道德要求介入主体的内心,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动机和道德意志,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够按道德要求实施道德行为,因此,德育过程中大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消化吸收即德育内化是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二、内化在促进德育实效性中的积极意义
“内化即对象的心理化,实践行为的意识化,实体的主体化,也是心理的对象化”。心理学上一般将内化定义为“使某种世界的外部样式,如外部文化结构、社会需要、道德意识的交往方式、实践价值等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精神生活,并使关于外部世界的内在表象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如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外部事物转化为内部思维,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综上所述,德育的内化就是“个人真正接受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变成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一)内化是尊重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德育过程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在:有自己的道德需要;有内在的道德目标;主动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创造性地理解、吸收和整合教育内容;以社会倡导的德育要求为依据,建立符合自身认知结构、情感结构、意志结构的道德价值体系;能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按照德育要求塑造自己,自觉地付诸实际行动;能反作用于教育者,以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制约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正确与错误的思想观念有进行道德判断的意识,发展自身的理性评价能力,具有积极认识和改造思想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些能动性的发挥是德育内化进程的有效保证,现代德育过程是一个深层次的教育实践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心灵互动的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渗透着生命与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是情感、意志、行为的综合表达与呈现。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的开放体系中,大学生接触的德育外在环境越来越复杂,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缺少了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内化过程若要顺畅实现必须立足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如何激活德育主体道德潜能中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因子,促进其自觉自愿的道德实践,是当下德育工作的核心。
(二)内化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内在要求
德育过程实质上一个社会道德个体化和个体道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道德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普遍的社会规范,必须依靠作用于生存在社会中的个人,依靠个体将外在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活动。将普遍的社会道德与一定的现实道德情境相结合,将社会道德具体化,在道德选择中实现道德行为,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体的道德活动,而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也是使个体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社会普遍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行为,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化过程。 (三)内化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主客观条件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结果,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主体内在思想矛盾的运动和转化,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进而由更高层面的知到更高层面的行,伴随着矛盾的不断运动和转化,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各要素在平衡与失衡的循环中相互整合,在实践中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推动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离不开主体对外在信息的感知和内化,按照自身的道德认知结构,选择道德规范且内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观念并伴随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意向,经过行动而外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再经过对道德行为结果的评价而内化、升华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通过日常生活学习表现而外化形成个人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没有内化过程,知、情、意、行的内在循环链条断裂,由内而外及由外而内皆不能实现,因此,大学生的品德是外在引导与内在转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内化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三、促进内化、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
教育者通过教育将道德信息输入给受教育者,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并努力让受教育者理解并认同。在这些信息和行为的不断刺激下,道德感性认知不断积累,受教育者依据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评价道德信息,就慢慢开启了接受的大门,开始了由外向内的运动。教育主体感知道德信息,并对道德信息做出初步评价,其评价结果一般有三个方面:完全接收、拒绝接收和中间状态,如果外在道德规范符合主体的内在道德图式,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则主体会完全接收这些道德信息作为内化对象;如果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不符合,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完全不认同,拒绝将其内化,一是半信半疑,判断模糊,等待进一步的验证。无论是完全接收还是中间状态,都进行了内化信息的初步筛选,筛选后的道德信息将在后续的内化过程中与主体的内在道德图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因此,加强大学生对道德内容的感知是内化机制的首要环节,没有感知能力,内化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根本无从谈起。
(二)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体验过程
毛主席曾说过,“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正因为身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有着直接深受剥削深受压迫的苦难生活体验,对于“本本”所揭示的真理才有了更深层的需要和认同。大学生内化过程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对于所接受道德认知的外在体验,以此推动主体的自主建构。体验是自己的,带有个体的独特烙印,可意会不可言说,体验不仅获得道德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的体悟,带有非理性要素的渗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道德实践的最初感受,也是对接收信息的更深一步的接触。
体验是对德育内容消化理解而后达于内化的有效过程。体验源于道德实践,并存在于道德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首先体验德育的整个过程,明白德育过程是什么,直接感受德育,这种体验促使大学生主动走向德育,走进德育,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丰富体验;同时,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供道德体验的空间,大学生绝大多数的道德体验来自于道德生活。因此,大学生道德实践需要增加体验式德育,感受着发生在自身或周围环境中的道德现象并有自己的评判,比如军训教育,促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军人的生活,在训练的点滴中感受独特的部队作风和军人精神,这份体验是属于受教育者个人的,真实且弥足珍贵的,因此,德育要尊重大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富有实效性。
(三)增加大学生内化的情境创设
要提高德育过程的实效性,要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来营造情绪氛围,开展德育工作,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拓展德育空间,增加不同接受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并激活对此情此境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和同感,在生动的情境中体会动态的德育,全方位的感知德育过程。德育的情境关涉活动主体拥有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氛围与人际互动,形成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引导力的德育氛围,利用情境互动中所蕴含的大量的刺激引导受教育者主体思想道德发展朝向所预期的方向,因此,德育情境的创设要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发挥主体能动性,赋予德育情境更多的价值导向意义,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同时保证德育情境对受教育者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更可行,更有效果。
(四)促进大学生对德育效果的强化
形成稳定的德性是内化的终极目标,否则,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力量也必然逐渐衰退,像过客一样的来又去,因此,强化德育效果是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强化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包括反复践行,形成行为习惯,并付诸行动于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舆论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创设表达机制,使德育内容在知行转化中不断得到巩固,在实践反馈中修正和发展。强化过程是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部机制作用的过程,是内化的最终落脚点。
综上所述,德育要提高实效,必须使德育回归于“人”,突现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内化在提高德育实效性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肯定和推动内化就是肯定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立足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接受,尊重人的生命体验,给予大学生道德关怀,不仅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更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9966.html上一篇: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