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组织宣传优势
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组织宣传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志愿服务策划和组织宣传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志愿服务活动需重视前期策划,做好周密调查,了解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好必要的沟通交流。双方都满意的项目必然是科学、理性、人性化、符合实际的项目,也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新媒体技术在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和组织传播方面功能强大,要善加利用。高校可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强化正面宣传,在校园网、微信、微博、校报、校园橱窗等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优秀志愿者事迹,传播志愿服务正能量,分享志愿服务成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模范,提高觉悟,把握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内涵、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价值引领传承发扬,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
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
大数据改变时代,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甄别能力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革命,志愿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在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比较传统,多是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方式,这有好的方面,能得到广大学生志愿者的信任和拥护。但这有人走茶凉之弊,且不利于志愿资源的科学分配。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给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减少人治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服务情况动态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来选拔和管理志愿者,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公众空间、微信群等公开发布信息数据,联络沟通志愿者,做好项目策划,必要时,还可以对参加的志愿者进行培训教育等。而大学生可以个人注册关注此类网站、论坛、微媒等,随时查阅动态数据库,观看公开发布的信息数据,了解相关情况,比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志愿人员等。组织者和志愿者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志愿心得体会和感悟文章,分享经历和心路历程,传播志愿服务文化,达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总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经科学的评估与甄别,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大学生志愿者选择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最符合社会需求、最能展现志愿服务效果的项目类型,实现高校、社会和个人三方共赢的局面,从而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三、落实科学的评估奖励机制
科学的评估奖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形成志愿服务良性循环圈。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属于公益活动,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所以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保障,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努力,给予在活动经费、权益、机会等方面的保障。政府和社会要多加关注,这不仅仅是鼓励大学生参加一项社会活动,更多地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比如在适合高校的大型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上,政府、企业、慈善机构等可适当予以资助,而在时间上多在比如周末、寒暑假等时间段倾斜,使广大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精力。高校方面则应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和志愿服务质量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和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主导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同时,社会企业、慈善机构等还可以向高校志愿服务机构捐赠款项,使高校志愿服务机制稳定有效,从而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总之,把握新媒体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高校志愿服务机制创新发展,使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立体化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与时俱进,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如常青之树,永远枝繁叶茂,昌盛发达。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043.html上一篇:小议高校汉语言教学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