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中国梦”视域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机制的背景
“中国梦”集合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和发展愿望,已成为当代中国统一战线的最大共识,更是高校统一战线的共同梦想。“中国梦”时期下,高校知识分子在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方针下齐心协力为教育、科研、管理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高校统战工作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高校发展、维护高校稳定,调动高校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在长期的统战工作实践中,我们党和基层高校党委均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即: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统一战线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保驾护航;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为推动高校改革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把统战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来抓,保持同统一战线的血肉联系;必须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国梦”时期下,这些宝贵的经验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同时,高校统战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1.价值多元现象加剧。价值多元化现象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外开放后中西交流频繁带来的必然结果。然而,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价值多元现象日益加剧。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不同看法和声音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如何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高校统战工作的新挑战。
2.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变数加大、难度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时期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导致高校统战工作的对象大量增多,统战工作的范围也在扩大。目前,一些高校党委对统战工作不够重视,对统战工作的政策不了解,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团结协作的统战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以上率下、通力合作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构建健全的统战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是高校统战工作的又一新挑战。
二、“中国梦”视域下构建高校统战工作创新机制的策略
(一)顺应时代发展,构建立体化的交流沟通体制。如前所述,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价值多元化现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推广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的多元价值导向,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是错误的价值观滋生蔓延之场所,如不加以控制,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会腐蚀人们的思想。在此情况下,高校统战工作,其一是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制宜地开展统战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积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统战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开发专题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及时发布近期工作动态,密切联系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不断增强统战工作的生动性、感染力和渗透力,从而取得统战工作的理想化效果。其二是在信息时代下,要规避价值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使用网络媒体的规范化程度,比如把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对工作有高度热忱并且具有管理才能的优秀党员提拔到合适的管理岗位上,形成以党内成员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使高校统战工作在一个干净的平台下推进。
(二)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高校统战工作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党委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导,全国第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指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应在思想上提高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行动上切实将统战工作作为一项革命任务,将其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工作,加强党委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把统战和党建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党委应当建立健全的高校统战工作机制,包括统战部门的建设、统战理论的研究、工作蓝图的制定、工作的实施、活动的开展等等方面。学校党委要做好工作蓝图的制定,把握全局,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全力支持、积极配合开展统战工作,保证统战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党委应创造条件推进统战理论研究,通过设置相关课题,提供课题经费的手段鼓励知识分子从事统战理论的研究。此外,应把高校统战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内容中,纳入学习宣传教育计划中。学校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应将统战工作的成果作为重要依据,以此保证高校统战工作正常稳固的发展基础。
(三)把握时代主题,强化高校统战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台湾同胞及其亲属(包括在大陆定居的台胞和就读的台湾学生),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新时期,这些高校统战对象具有高学位、高职称,高文化素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高校党委应强化高校统战工作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认同感,从而使其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撑,增强参政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性,提高贯彻“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自觉性;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使宗教信仰人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强与高校有密切关系的非公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实现“两个健康”;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作者单位:嘉应学院音乐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099.html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