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思想
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能力本位之上,能力本位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发展个性为辅助。所以,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坚持以下中心思想。
(一)跟随国家需求
国家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区别,高校必须根据国家政策需求,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许多高校进行了扩招,学校的办学目标也有很大变化。类型不同的高校需要明确办学目标,并且结合国家发展策略,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世纪创新人才。在决定办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定位发展目标、服务方向、办学性质,并且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结构。高校办学需要以本科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出面对基层的创新、符合、开放、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广阔与专业相结合
新世纪创新人才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与专业的技术水平,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知识宽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中积累知识。而且知识必须有精度,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学习全部的知识,这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合理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获取口径,使专业界限淡化。高校需要根据社会要求制定新的专业学科,使人才与社会互相联系,从根本上提高创新人才的价值。
(三)智力、知识、能力有机结合
人类同时具有智能因素与非智能因素两种性格状态,非智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特征,其中包括道德、兴趣、理想、气质、‘性格、动机、需求等。非智能因素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智能因素不可分离,其主要表现为非智能因素代表了智能因素的前进动力与方向,智能因素组成了非智能的基础,良好的智能因素可以为非智能因素发展与进步提供支持。
(四)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代表了人类共同的理想与需求,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差距,而且爱好、兴趣、智力、能力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培养全面素质时,需要更加重视个性发展。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创造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学生基础与共性素质共同发展,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个性素质。
二、科技英才教育法
(一)长周期
科技英才教育法强调计划的连续贯通性,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的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研究计划为目标。在培养创新人才时,通过本、硕、博连续培养方法,在学生入学后制定完善的博士培养计划,通盘考虑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通过本、硕、博连读,减少课程重复性,使培养模式更加系统性。
(二)两段式
充分结合大学与研究所得资源,在完成两年半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并且与研究所联合安排科研实践课程,学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专业课程由高校与研究所共同组织教学,研究所全面介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不仅发挥出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优势,也能使研究所与人才培养达到共鸣,如果学生学习水平优秀,完全可以在毕业后进入研究所工作,充分实现资源互补效应。
(三)个性化
改变传统的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兴趣、个性、天赋的学生,发挥出自身实力。传统教学统一性较强,这种教学模式会影响优秀者的学习热情,也无法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高校教学培养的重点就是突破流水线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前进与发展,拥有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
(四)交叉性
通过知识的碰撞,激发出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创造培养环境时,需要重视学科交叉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交叉教学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眼界,有效提高学术意识,在不同的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在教学中采取“科教结合”手段,研究院的前沿成果与大学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及早使用新型科学技术,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言传身教,提高原始创新力。
三、“科研苗子”教学法
(一)营造科研兴趣平台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动手能力。创新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优秀的实际动手能力,高校必须激发学生科研的热情与兴趣,通过教师与平台,为学生搭建通往知识的桥梁。
(二)培养偏才怪才
一些高校在选择学生保研时,挑选了成绩并不高的学生,这种保研方式开创了高校保研制度的先河,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争议。为何高校会选择学习成绩不高的学生,高校给出了坚定的答案,因为学生对某一项专业有着非常大的兴趣,而且每天坚持不懈。
(三)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由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新型技术与理论,所以以往研究生学习的知识,已经可以在本科生中进行推广。这些贴近新时代科研前线的技术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喜爱程度,虽然本科生无法进行科研,而且研究的深度与视角较低,但是通过这种启蒙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主动性。
结语:
创新人才是国家与民族前进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化发展建设必须重视的战略目标。改变高校传统培养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更优秀的环境,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完成高校教学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作者单位:1.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GH15021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105.html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高校讨论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