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讨论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讨论前的准备
1、学生与教师的知识储备、心理准备不足
大学生是高校讨论式教学的主体,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参与讨论式教学的智力条件,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下,他们本应发挥的能力未能得到及时释放,所以很不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找不出问题,不敢发言。同样,教师也不习惯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讨论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很深的知识功底(一般年轻教师要长年累月才能达到)而且还要研究教法,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再者,在教育观念上,有些教师也不能适应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他们习惯了做“演员”,学生做他们的“观众”。
2、新媒体对讨论式教学存在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加速了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
中心的转变,为高校课堂讨论式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奠定了技术前提[4]。但同时,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学生和教师需要共同修炼取信息、浏览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从而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缺乏这些能力,教育主体就会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中遇到障碍,例如信息过杂,很难提炼出有效的讨论主题或情景;信息真伪难辨,学生的观点缺乏可信性;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从海量信息中精挑细选,去粗取精,这会增加教师备课的时间和难度。
(二)正式讨论阶段
1、形式化的讨论
实践中,部分高校教师并未很好的运用讨论过程,虽然他们在课前做足准备,也制定了讨论的内容,安排了固定讨论的时间,但对于学生讨论的主题、内容、形式、结果,教师并不十分关注,也未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指导,短暂的自由讨论之后,还是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内容讲课[5]。显然,这种“走流程”式的讨论不能发挥高校讨论式教学的功能。
2、缺乏控制的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与形式化讨论截然不同的情况―缺乏控制的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是开放式的“头脑风暴”,在放松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讨论偏离了中心主题。当学生没有了思维和言语的束缚,会将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经历、情感、价值观无意中带入讨论的情景中,使得讨论走向不可预测的轨迹,争论的话题与原本的论点南辕北辙。那么,讨论就远离了原本制定的教学任务,成了“茶话会”,纯聊天。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论点涉及到之前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有的学生便开始为了得到答案,纠缠不休,浪费讨论的时间。因此,高校教师对讨论式教学缺乏控制会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
3、辩论式的讨论
虽然辩论式的讨论严格遵循了课堂正式讨论程序,它既提供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机会,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然而,顾名思义“辩论”表明双方需要用自己的观点来驳斥、击倒对方的观点,这并不符合讨论式课堂教学的特征。高校讨论式教学需要学生和老师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讨论中来,需要接受不同的意见,耐心聆听他人的观点,及时更改、补充自己的观点,在祥和的氛围中积极地进行学术切磋,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解决问题,而不是剑拔弩张,相互较劲地企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实践中更要避免不尊重他人的态度。
(三)总结评价阶段
一定程度上,没有总结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头脑风暴”后需要趋于平静的深思。在该阶段,总结发言者的角色(通常是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讨论式教学的总结评价存在不足甚至缺失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该阶段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需要启发学生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疑问,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临场反应”,也可能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问题,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他们要暂时放下自己已经准备的观点,做好被质疑、被推翻、被批判的准备[6]。当然,讨论是否有效体现在学生身上,讨论所碰撞出火花熄灭之后,如果学生未能及时总结讨论结果,不能很好地归纳、消化知识,转换成能力,讨论的实效性也就不能体现。
二、面对高校讨论式教学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讨论式教学模式多重保障
1、智力保障
首先,讨论主体具备坚实知识基础、优良的素质、广阔的知识视角是保证高校讨论式教学顺利开展的智力基础。尤其在新媒体广泛影响下的今天,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要加强快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拟定质量高、有广度、有深度的讨论题。讨论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而是更加主动的学习。高校教师要加强正确引导,辅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能力,利用好新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保障
增强讨论过程的启发性[7],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是高校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功能之一。大学应该以创新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关心精神,尊重创新劳动,营造创新氛围。其次,培养团队精神也有利于讨论式教学的开展,[8]鼓励团队合作,以小组而不是个人为单位更加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和知识的共享。再者,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认真聆听记录也有利于讨论式教学的高效进行。 3、民主保障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讨论式教学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学者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比作是“演员”,学生则是“观众”,而讨论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比作“导演”,学生则是“演员”。这种新型的关系看似是学生在“幕前”,教师在“幕后”,但这依旧并不是民主的学习氛围。硕士柳世玉认为看似民主的背后,还是“演员”照着“导演”安排的“剧本”在演,剧情、台词都是事先固定好的,“演员”没有也不允许有自主发挥的空间[9]。因此,只有在大学中革去“一言堂”“官本位”等官僚作风的影响,才能真正保证高校讨论式教学的民主实质。
4、监督、评价保障
纽曼认为“通过与同伴交谈,学生学会了思想的艺术,这比听听课,记记笔记要学到的多。”[10]。在哈佛大学,学生20%的课程都是通过讨论完成。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其效果也不言而喻。我国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讨论式教学运用监督机制,保证其“常恒性”,扩大讨论式教学在课程安排上的比例。同时,因为对讨论课的效果无法进行统一、有效、准确的评估[11],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对讨论式教学进行反思,在讨论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研究者也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完善讨论式教学的评价机制。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1、遵循讨论范式
无论是“引导式”讨论还是“开放式”讨论,都不能离开前期准备、正式讨论、总结评价这三个阶段。特别要注意不可忽视前期准备阶段,学生要培养广泛且高效查阅资料、整理提纲的能力,努力为自己的论点准备支持材料[12],高校教师也要把握高效讨论式教学的实施的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心里条件和物质条件。
2、讨论过程中的“忌”与“宜”
宜倾听,忌插嘴;宜赞赏,忌奉承;宜回应,忌冷漠;宜辩证,忌绝对;宜批判,忌诋毁;宜鼓励,忌强迫;宜平等,忌压倒[13]。
3、确立讨论主讲人,记录讨论内容
确立主讲学生的名单,这样轮流“值班”的制度可以给不同的学生提高锻炼、展示的机会,也以利于高校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将学生表现纳入学期评价,提高学生通过讨论式教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记录,师生间的即兴问题既可以为学习探究提供灵感,也可以通过笔录观察讨论主题是否偏离。
三、总结
“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的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与老一辈联合起来”[14]。高校讨论式教学的魅力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和老师皆受到启发,用辩证的语言做桨,扬起创新思维的浪花,畅游在智慧的海洋中。在我国,学者对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虽然方兴未艾,但在实践上高校应当追求把讨论式教学做为一种“新常态”,通过实践来加强理论研究,理论反作用于实践,形成相互促进之势。(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107.html上一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