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舞蹈编导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舞蹈编导的概念
舞蹈编导顾名思义就是对舞蹈的“编”和“导”,舞蹈动作能具体表现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和人们的情感与情感思维的变化,塑造典型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需要编导人员深入生活来捕捉生活中的舞蹈细节,然后将这些生活细节进行舞蹈语汇的创造和组织,然后再编排舞段,实现舞蹈编排的整体构思,最终由舞蹈演员将这一系列的舞蹈语汇展现在舞台上。
(二)舞蹈编导的相关理论
舞蹈编导本身就是一种将零散的舞蹈艺术进行重组而改变成为深刻且富有意义作品的一门艺术,常见的舞蹈作品分类主要是单人舞(独舞)、双人舞、群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舞蹈编导的成功离不开其一般的组成形式,也可以称作舞蹈编导的几个重点组成要素。第一就是音乐的选择,音乐是舞蹈表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对舞蹈音乐的选择上,需要音乐内涵深刻的作品。第二舞蹈整体的构思要新颖独特,能够体现舞蹈编导的艺术审美与个性创新。第三是完整的舞蹈编导结构,舞蹈编导需要遵循“引子――开端――展开――高潮――结局”的结构来完成。第四是到位的肢体语言,在舞蹈编排中,每个舞蹈动作的到位程度和表现强度都是舞蹈感染力的保障。第五是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在舞蹈编导中,对于舞蹈形象的创作也是舞蹈编导的灵魂,观众会根据这一舞蹈形象的指引,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和对舞蹈作品内涵的感悟与共鸣。
二、多元视角之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一)审美取向的含义
审美取向是审美标准的重要表现形式,审美取向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追求的不断变化,审美取向也有了新的内涵。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中,尽管每个人的个体审美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还是会逐步接近社会审美取向标准,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选择上,还是需要紧贴着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而不是满足个体的审美取向。审美取向是对舞蹈模式的内在含义进行规律性总结和描述的手段,也表现了主体的理想模式,同时在舞蹈艺术不断变化的同时,审美取向也要随之改变。
(二)舞蹈编导模式中审美取向的教学改革
1.丰富的生活阅历
舞蹈的编导工作离不开编导人员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舞蹈编导艺术的产生过程大都是编导人员在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产生一定的感悟,而后将这些想法转化成为舞蹈语言来完成舞蹈动作的创作。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离不开舞蹈编导对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捕捉与艺术上的再创造。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需要将客观的事物转化成为艺术上的想象与联想,这样才能实现对舞蹈作品的编排与艺术加工。
2. 丰富的思想情感
舞蹈编导中的创新思维与舞蹈语汇尽管是源于生活,但同时,艺术又应该是高于生活的,因此,在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上应该加入更多高层次、高境界、高情商的思想与情感元素,从舞蹈编导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方面对生活进行新的感悟与阐释,然后呈现出不同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更为全面、立体的展示生活,表现人们对思想情感。例如舞蹈《希望》就是编导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生活原型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展现了舞蹈形象痛苦、挣扎、无助、反抗、获得希望的整个过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舞蹈艺术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对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审美取向添加更多的个人情感元素,完成对作品审美取向的选择。
3. 完美的舞台形象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舞蹈编导中的舞台艺术形象是实现舞蹈编导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在对舞台艺术形象进行编排的时候,更需要突出舞蹈形象,将生活中的审美原则和标准更为夸张的赋予到舞蹈形象中,这样经过舞蹈形象的演示和凝聚,才能完美的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感染力与深刻内涵。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对于审美取向的改变需要对舞台形象的特点进行进一步加工,突出更为鲜明的舞台形象,也是对舞蹈编导审美的更深层次的展现。
三、多元视角之创新思维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当下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的创新,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为创新思维的成长打下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在舞蹈编导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用充满希望的目光去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其二,人们的思维习惯对事物进行定性判断,对事物缺乏一个全方位的掌控,这样往往会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这种肯定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但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能只重视自我视角,而要走出自我的“围城”,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四,在师生的思想发生分歧之后要学会求同存异,舞蹈编导一方面要结合作者的实际追求,另一方面还要在艺术创作上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其五,要改变固有的思维训练模式,以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转换,优化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
引领学生进入编创佳境,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俗话说“一日三省吾身”,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习惯,在反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与创新,提高自身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创编状态与编创佳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其喜好、知识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状态教师要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师要富有耐心,采用方便交流的语言来同学生进行沟通,不断优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师生之间能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最后,要创新教学策略,在编导教学中要采取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寻童年,这样学生对编导就会产生兴趣,充分的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教学任务也就会顺利的完成。
(三)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联想与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与联想能力,引导学生从舞蹈编导各个方面大胆的尝试,这样在思考问题时思想会变得更深邃,以此也就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两个词语或两个事物,让学生联想出相近的词或事物,进而所编创出的主题也就更加广泛。其次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多方向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样所提出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更加广泛,例如即兴舞的训练,教师通过随机发布口令,使学生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出潜能,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创编中,充分的释放自己。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充分地融入大自然,在同自然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出创意,编创出更多意想不到的优秀舞蹈作品。
(四)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
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与感性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发散思维,想象体现的是人们所追求、向往的需要,通过想象来努力为目标奋斗,通过想象、发散思维的提高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的隐藏属性,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提高变化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多元式、发散式思维能力的培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要增强学生的感知与感性能力,舞蹈的核心即是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各项训练都要结合感性能力的提高来进行,通过富于变化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来启发舞蹈创作的灵感。
(五)提高学生的逆向、重组以及理性能力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逆向、重组能力,由于创新通常是从逆向获得,所以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重组就是整合思维,只有妥善的整合资源才能实现有价值的创新。例如“田忌赛马”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重组故事,通过发散思维来分析、考虑事情,才能使问题更好的解决,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重组意识,做到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编导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提高学生对理性把握的能力,事物的特征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现象、本质等,要想更好的创新就必须要透彻的分析,从事物的量变分析到质变,例如“倒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逆向的远观来提高对动作的掌握,这是一种有效提高理性能力的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诉求和自我感觉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舞蹈艺术的价值就是将人们的自我情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实现,而对舞蹈艺术的编导而言则是将舞蹈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具体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个统一的规划,因此,这就需要全面提高舞蹈编导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高校舞蹈编导教学改革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舞蹈编导模式的审美取向和创新思维是完成舞蹈编导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改革与创新,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舞蹈编导艺术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471.html
上一篇:我国高校打击乐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