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管辖范围内在不可抗力的因素条件下发生的,涉及学校安全稳定以及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危害性大的偶发性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划分
(一)从总体上划分
1.群体性突发事件。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以及集体罢课、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政治性活动、非法传教活动、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失踪等可能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
2.安全事故事件。包括学校范围内发生的、火灾、拥挤踩踏、建筑物倒塌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事故以及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还有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他安全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院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发生在学院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院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公共卫生事件。
4.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发送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迷信、色情等宣传活动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各种行为、窃取国家行政部门、学校保密信息的事件。
5.灾害及后勤保障类事件。包括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以及造成的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电、气等灾害事故
(二)从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划分,可分为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教育考试安全事件。[1]
(三)从突发事件频率划分,可分为聚集事件,治安事件,交通事故、自杀事件,意外死亡和政治事端。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原则
(一)预防为主,做好应急工作
首先要以预防为主。认真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情况,辅导员对每一位同学的近况都应有所了解。学校对突然事件,如火灾,地震等等有应急方案。其次在防范的基础上,如有突发事件发生尽早发现,做好应急与汇报工作。
(二)反应迅速,降低伤害与损失
尽早做好预案工作,成立应对高校突发实践的领导班子,能在发现突发事件第一时刻,调动各项资源,尽早做出应对反映。达到能把突发事件损失与伤害降到最低的效果。
(三)调动资源,发挥整体作用
领导班子在调动资源的过程中,各部门要及时做出反应,彼此之间协调配合,全力投入到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中去。
(四)依托法律,维护师生权益
做到凡事以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尽量缩小事态的影响范围,做好。在以法律为评判实践合理性的基础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坚守师生的应得利益。
(五)责任到人,分清责任界限
预防突发实践的应急工作应做到分责任部门,分责到员工。各个部门应在秉承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对内做好本部门的应急工作,对外分清与其他部门责任界限,与其他部门的开展协调工作。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
(一)突发事件监测
做好自下而上的突发事件检测体制。保证该突发事件检测体制检测的的正常运行,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一把手能够得到第一手消息;领导班子做出应对方案,处理期间,确保应急小组人员的调配适当。
(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建立逐级报告制度,从学生信息员、班级辅导员、学生处、保卫处、校领导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突发事件逐级报告制度。确保各方保持联系,高校应及时与教育部门沟通,探讨处理事故的方案。
(三)重视舆论,加强正面宣传
重视舆论的作用,引导舆论使其发挥作用。除了加强对传统媒体的沟通工作,特别要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与机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做好消息互通,推广高校的正面形象。
(四)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机制
1.信息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从学生信息员、班级辅导员、学生处、保卫处、校领导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突发事件逐级信息传递制度。保证通讯便捷与安全。
2.物资保障。各部门应定期检查处置突发事件的物资储备的完好和可使用性。在保持物资储备充足的前提下,突发事
件的物资储备应合理存放,利于物资的便利运输。
3.人员保障。应对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领导班子在调动资源的过程中,各部门要及时做出反应,彼此之间协调配合,全力投入到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中去。
(五)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预警机制
1.重视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职能部门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把各项工作和要求落到实处。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开展调研,及时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防止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2]
2.预留部分财务为应急所需,做好对应急设施的定期管理,检测,更新等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各方面都做好准备工作。
3.加强高校信息系统的建设,检测数据异常情况,与有关单位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
4.面对突发情况,做到有条不紊,心中不慌。通过加强人员培训以及开展演练活动,来提高人员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和实战能力。在训练中不断完善处理应急方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491.html上一篇:初探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