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 研究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曾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之一,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流于形式。因此,只有改革那些传统的锻炼形式,结合现代生活和当代大学生心理的特点,使运动更加生活化,才能把学生重新吸引到运动场上来。这就需要参与的体育工作者们精心的设计和组织管理。而社团组织正是丰富和活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下,学校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各种课外体育社团组织,不断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才是发挥这类社团多项功能的有力保障。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等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2 网络信息检索法
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2.3 访问调查法
通过访问部分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的老师、学生,并对部分体育社团的组织形式、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体育社团在组织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4 分析归纳法
通过对获得资料的整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体育社团的功能,进而提出更好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功能的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历来受到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1990年9月,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明确指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两次。”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以运动竞赛为主要手段的运行机制长期得不到改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流于形式,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与率较低。体育活动较之过去不再是学校主要的娱乐活动形式,电视、网络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众多的青年学生。我们要想把学生重新吸引到运动场上,只靠简单的说教恐怕难以奏效,必须改革那些传统的锻炼形式,结合现代生活和当代大学生心理的特点,使运动更加生活化,这就需要参与的体育工作者们精心的设计和组织管理。
3.2 中外不同的学生体育社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对中外不同的学生体育组织的形式进行比较后认为,社团组织是丰富和活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欧、北美国家大多采用类似的模式,我国的很多高校也有自发性比较强的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一般来说,这些自发的体育社团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参与性――这源于学生感受到参与体育的乐趣,还有对高水平运动技术的渴求及强烈的参与情感。
(2)娱乐性――奥运会,世界杯,NBA等国际性重大赛事在学生中的巨大影响力,也是学生体育社团形成的外来因素之一。
(3)目的性――有些学生想要扩大交际范围,有些学生想要缓解紧张学习的压力,减肥、美容等原因也促成了学生参与体育类社团。
然而,大学生自发组建的体育社团往往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活动的娱乐成分过高,社团成员只注重短期效应,社团内部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等。具体表现在,这种自发组织的体育社团呈现出组织松散、缺乏纪律约束,矛盾和隐患也比较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少数社团成员学业上不求上进,酗酒、斗殴现象严重;利用赛事进行赌博活动。这些问题在校园内、外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给学校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和负面效应。
由此可见,在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下,学校应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各种课外体育社团组织,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希望参加的社团类型乃至级别,参加社团后须交纳一定的会费并履行一定的义务。这类社团一般应在学校的监管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满足感为主要评价指标。
3.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及功能
3.3.1 体育社团的特点
高校体育社团具有业余性、灵活性、群众性、集体性等特点,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作为“潜在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激发兴趣和爱好。学校可以把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开展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核心,有序地组织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强,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自由的健身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向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过渡,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健身文化氛围。
学校可组织的学生体育社团类别可以很多,包括田径、游泳、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操类(体操、健美操、武术)、民族体育(毽子、跳绳)、棋牌类等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改变有些学校武断地将锻炼与课外体育活动混为一谈的错误现象,还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自主权。
3.3.2 体育社团的功能
高校引导有工作能力的学生成立学生体育社团,必要时还应帮助他们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或安排体育教师担任监督指导、顾问,这样更有利于这类社团发挥其多项功能。这些功能具体来说主要有:
第一,锻炼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学生体育社团能有效地组织引导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使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以达到强化体育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第二,学习的功能。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兴趣。同时,在锻炼之余,他们学习到了相关的体育运动常识、保健方法、健身知识以及体育竞技规则、体育历史等相关知识。此外,对于参与社团管理的学生来说,更是在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第三,愉悦身心的功能。高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一个或几个体育社团进行锻炼,尽管每学期应缴纳少量用于维护和增添器材、开展活动的会费,但身心的健康发展会带给其乐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从而提高体育娱乐功能的地位,实现“快乐体育”的教育目标,达到愉悦身心的功能。
第四,发展个性及特长的功能。通过建立多种不同类别的学生体育社团,满足学生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热情和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第五,形成“终生体育”理念的功能。校园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更真切地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了解体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第六,宣传教育的功能。体育社团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更为贴近同学生活、更能体现学生特点的运动形式激发运动情趣。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社团举办相关的体育文化节,开展体育知识竞赛、讲座,利用网络、图片、板报等宣传工具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辅助这类社团并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的运动中来。
可见,这样的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既有助于实现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更是在高校开展群众体育的良好形式。
3 结论与建议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高校建设学生体育社团是新形势下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有益形式,通过这些社团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出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社团与社会上的一些群众团体相类似有其自身组织松散的特点,因此,只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才能发挥这类社团多项功能,这将有助于学生体育社团良性、健康的发展。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宏观管理。学校应制定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评优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管理办法,各社团也可根据各类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制定出规章制度,以加强内部管理。只有明确而又被大家认可的制度,才真正是约束和保障体育社团长期健康发展基础。同时要鼓励竞争,既包括社团间,也包括社团内部。通过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体育社团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要减少社团组织管理的不必要的难度,多给学生创造各种锻炼机会。
其次,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政策和制度上的指导,充分发挥这些社团“灵活性”的特点,同时保持多样性,以保证这类社团能够充分激发社团同学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学校监管部门要强调民主、坚持民主,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健康活动。对于这类社团的管理应当是“抓大放小”的。所谓“抓大”,就是指对社团充分监督,为社团把握好大方向;而所谓“放小”,则是指应该给各个社团充分的自主权决定何时、何地搞何种形式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社团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各社团间的互相评比、促进共同进步。我们要让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做到“活而不滥”。
再次,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健康性和可行性,同时要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设计活动。社团可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作为一个社团的领导既要对学校负责,也要对广大社团会员负责。社长的就任既要有民主的基础,也要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审核批准。但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应理顺管理关系,坚决避免越级指挥,积极倡导层次管理,充分发挥所有成员的积极性。
最后,学校应重视对这类体育社团在资金等方面的投入,进行必要的体育设施建设和改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以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感动力。学校可以把学校学生运动队的训练和部分学生体育社团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帮助,这有助于发现体育人才,也有助于提高学校学生整体体育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585.html